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在“网络社会治理”的主题之下,讨论了2013-2014年度的一些重要网络现象或网络议题,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深刻性与广泛性、严肃性与可读性,既可以作为网络社会研究的参考文献,也可以作为广大网民了解网络社会、参与网络活动、思考网络问题的阅读资料。报告力图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
本书对连片特困地区的5个县的残疾人及其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贫困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影响残疾人及其家庭贫困的原因,并对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家庭住房、社会排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连片特困地区残疾人反贫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残疾人反贫困政策的措施。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政府与市场两极失灵,提出引入社区机制,打破公共服务供给“二分法”,利用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道德机制配置资源,促进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从实证上论证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变迁及其缺陷,剖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践与不足。书中着重阐述了农村公共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年鉴(2014)》是一本连续出版的年鉴,为了更加全面、直观地反映工商联2014年的工作历程,在全国工商联领导的重视和机关各部门、各地工商联支持下,在内容编撰和体例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年鉴(2014)》资料收录时间为2014年1月至12月,采用分类编排法,分为概况、工作成果、综
本书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研究新型城镇的设计,运用城市设计、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新型农村社区的现代化设计。在设计研究中,再结合了本土的地域特色,又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农村社区的空间形象、景观形象、公共服务形象,可持续发展动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富有有创新意义的建议。
本书通过关注干预对象的日常生活以及项目实施者、地方官员、居民等不同地方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行为与社会关系,并以民族志方式展现和剖析发展干预的地方实践,揭示在宏观干预条件下发展项目是如何进入当地居民每日生活并*终得以成功或失败的地方逻辑;通过对地方行动者之于发展干预的解构、内化、重塑过程的分析,试图对发展干预者的角色、功能,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历史时期,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本书主要针对我国转型现实进行跨期研究,梳理就业质量的变化轨迹与发展趋势,以期寻找提升各地和个人就业质量的可行路径。本书首次利用跨期数据对我国就业质量进行系统分析,在研究思路、分析模式、指标确定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而对就业质量影响机制和
本书选取1966~1976年中国青年的性恋与婚姻为研究对象,探察他们的私密生活同政治运动的迎拒向背,试图勾勒“文革之子”这代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历史轨迹。书中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城市青年的欲与爱、城乡青年的择偶观念与行为、农村青年的彩礼与婚礼、知青的“婚”与“不婚”。
2014年,同济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启动了“社区研究与社区规划”课题,从社区健康、社会融合、社区认同、城市更新等角度,对上海市居住型社区进行研究。本书汇集、呈现了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科交叉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分为热点舆情、社会舆情、传媒舆情、城市舆情和企业舆情五大部分,十七个报告,内容包括:“周永康被立案审查”的民意舆情;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民意舆情;“国庆65周年”网络舆情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