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北方村镇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染量大、脏乱差等问题,研究村镇环境多介质多污染物交互作用,构建环境问题科学诊断、评估体系。结合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进行北方村镇庭院混合物料协同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生活污水再生回用技术集成示范、寒冷型村镇有机废物资源化与生态绿色农业生产集成示范、村镇污水和有机废物污染联合控制及生态构建一体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是软实力日益得到重视。软实力的建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学可以为地方发掘文化核心、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独特的学科支撑。本书将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分为三组,其一为地方性形成机制理论;其二为地方文化层与其他层相互作用关系理论;其三为地方文化空间尺度转换理论。其中既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地理环境决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诊断与修复
本书结合实证研究案例,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机理;将生态文明细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三个有机关联的部分,并结合案例,探讨了居住区建设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和后续管理过程中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与和谐、健康发展的系列对策方略。
生态学原则被有目地应用于实践,由于人们盲目的开发利用资源,摆错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没有认识到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更强大,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基于此,本书探讨了如何将生态学原则应用于区域生态规划的编制,旨在加强对生态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在生态效率视角下,结合DEA和Malmquist指数,构建1个环境绩效测度指标和方法,据此评价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环境绩效及可持续发展潜力。同时借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和经济增长趋同分析法,深入探讨工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趋势,并从绿色增长视角出发探讨长江上游地区工业环境绩效的优化路径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条件出发,揭示企业的环境战略与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进而将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环境管制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演化规律,并通过中国环境管制政策CGE模型的构建,对不同环境政策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模拟,进而提出更加富有针对性的环境
本书一方面尝试探究城镇化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城镇化环境效应的机理模型,提出了城镇化环境驼峰效应的假说,为绿色城镇化实践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就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包括绿色城镇化和绿色城市的基本内涵、绿色城市建设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城镇化绿色治理体系的建议等,对当前中国推进生
王耀斌、冯起、司建华编著的《*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稳定性综合评价研究》以*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绿洲稳定性研究中表征要素(植被)、驱动机制、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额济纳绿洲的稳定性问题。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和第2章主要阐述本书研究所需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第3章为研究区*端干旱区额济纳绿洲简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光荣使命。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面向决策组织开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的咨询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全新改版形成的“中国科学院年度报告系列”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