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为基础搭建写作框架,基于对上海居民所做的大规模调查所得数据来分析上海的社会质量,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一本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的社会质量研究著作,其价值在于尝试构建本土化的社会质量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验研究,为推动社会质量研究的深入开展做出
精神健康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范畴,个体的精神健康状态必然嵌入在一个社会形态之下,由社会形态建构而成,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观等形塑着个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市场化环境下,农村老人不再扮演一家之长的角色,而是与青年人一样,需要通过“经济的”(比如个人收入)或“工具性”价值(比如看护孙辈)来证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
针对超大城市农民工问题,本书利用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调查2013年数据,选取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15509个农民工案例,从职业获得、就业、收入、消费、社会保障、居住、教育、健康、婚姻家庭等九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其工作生活状况,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北上广深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同质化的群体,而呈现显著的差异。在此背景下,超
本书是《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的第五辑,收录了汉代“子报母恩”研究、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晚清在京西方女性活动研究、清末民国女子家事教育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性伦理嬗变研究五个专题文章,内容涉及汉代、晚晴、民国、改革开放几个历史时期的婚姻、家庭、女性、性伦方面的诸
本书利用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证成果,在具体的模板设计、运作机制方面寻求突破,构建一套能够体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本质内涵和个性特征的通用框架;通过公共性问题和政府主导问题的分析,尝试明确公共服务标准化的界点,解析公共服务标准化界点勘探的困惑,提出公共服务基础标准、资源供给与管理标准、提供要素标准、绩效标准等基本维度的思路,对
王名、陈健秋主编的《社会建设研究(第3辑)》是由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创办的院刊。本刊坚持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决策咨询并重,致力于办成在国内社会建设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搭建一个社会建设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社会建设领域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构筑一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阵地,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
本书系统梳理了深圳社区服务中心政策设计和实施情况,书中主要章节深入阐述了社区服务中心如何融入社区,如何以特色化、项目化、专业化、合作化、公益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如何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以实现社区居民自治。
本书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与规律。本书收录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中国经济改革的“特色”》等文章。
本书是基于对B市基层社区长达近十年的深度田野调查,以中国社会转型为背景,立足于业主维权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力图从“居住的政治”这一视角来探讨商品房社区业主的组织、维权、自治的过程与国家、市场、社会的复杂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和深化对住房产权的社会保护体制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透视和揭示转型期中国城市基层社会多元权力关系形态。
《丘陵地区村域居民点演变过程及调控策略研究》以经济社会转型为线索,以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古泥村1980年以来30多年的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村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空间形态、结构体系、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从时空两个维度刻画丘陵地区村域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一般规律。根据农户分化及其类型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