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小农户数量存在的持续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生产外包是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生产外包与经济效益:以小麦种植户为例》从小农户生产行为出发,以行为经济学为基本框架,以实际调研数据为支撑,研究小农户农业生产外包的认知、意愿和行为,探索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农业是古代社会重要的部门。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历代王朝都表现出对农业的关心。农耕文化亦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本套丛书是研究黄河文明历史变迁的学术性著作,所以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研究是本套丛书的一个重要成果。本书主要写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产生、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农田的开发
《广西“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对广西“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政策演替与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由农民自发到经营主体主导,再到产业导向型的优质“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建设耕地整治模式,并对不同整治模式的背景、内涵、形成过程、实施程序、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各个主体在参与“小块并
在家族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发育不足及独居老人面临养老困境的背景下,村庄互助养老的幸福院模式诞生。本书基于对幸福院模式发源地的个案研究,辅之以周边县区幸福院推广案例及农村互助养老的美国“村庄”模式的对比研究,以支持性社会结构为视角,呈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下的社会结构特征及互助养老产生的社会结构基础,表明任何养老方式
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中国农村的创业者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转向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创业活动,其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目前关于农村创业现状的研究非常少,尤其是相对于城区的创业,中国农村创业遵循何种规律亦尚不明晰。 本书的出版将弥补该研究的不足,旨在通过对中国“千村万户”的社会调研,深度了解中国“
本书基于社会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学等交叉或新型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小流域、县域、流域、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立足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从时间—空间维度、投入—产出比例、计划—市场调控、承载—供需配置和宏观—微观层面,统筹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文五大系统,系统梳理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的典型试
本书分别从县级和乡镇宏观层面、企业和农户微观层面,研究经济集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采用浙江省69个县和1215个乡镇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用于衡量经济集聚程度的经济密度对农民收入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密度与经济
本书为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子课题调研报告之一,选取新疆北塔山牧场作为调研对象,首先从整体上对北塔山牧场的自然经济状况、致贫原因、牧场扶贫的兵团优势、牧场“十三五”扶贫重点以及牧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北塔山牧场的扶贫重点连队畜牧一连、畜牧二连、畜牧三连和草建连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t为更好地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和国家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重大问题开展国情调研,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情调研工作的意见》规定,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简称“扶贫百村调研”)国情调研特大项目。对全国范围内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100个贫困村开展村庄国情调研,包括一定比例的2
大仓村地处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属于省级贫困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大仓村卷: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战》总结了当前扶贫理论与方法,围绕祥云县精准扶贫工作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地方统计数据与资料,分析了该县大仓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精准扶贫成效与存在问题;通过农户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深度讨论了非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