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小农户数量存在的持续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生产外包是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生产外包与经济效益:以小麦种植户为例》从小农户生产行为出发,以行为经济学为基本框架,以实际调研数据为支撑,研究小农户农业生产外包的认知、意愿和行为,探索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广西“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对广西“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政策演替与形成过程进行系统梳理,由农民自发到经营主体主导,再到产业导向型的优质“双高”(高产高糖)基地建设耕地整治模式,并对不同整治模式的背景、内涵、形成过程、实施程序、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各个主体在参与“小块并
农业是古代社会重要的部门。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自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历代王朝都表现出对农业的关心。农耕文化亦是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之一,本套丛书是研究黄河文明历史变迁的学术性著作,所以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研究是本套丛书的一个重要成果。本书主要写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产生、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农田的开发
在家族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发育不足及独居老人面临养老困境的背景下,村庄互助养老的幸福院模式诞生。本书基于对幸福院模式发源地的个案研究,辅之以周边县区幸福院推广案例及农村互助养老的美国“村庄”模式的对比研究,以支持性社会结构为视角,呈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下的社会结构特征及互助养老产生的社会结构基础,表明任何养老方式
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中国农村的创业者人数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转向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创业活动,其影响力不断提升。但目前关于农村创业现状的研究非常少,尤其是相对于城区的创业,中国农村创业遵循何种规律亦尚不明晰。 本书的出版将弥补该研究的不足,旨在通过对中国“千村万户”的社会调研,深度了解中国“
本书基于社会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学等交叉或新型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小流域、县域、流域、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立足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从时间—空间维度、投入—产出比例、计划—市场调控、承载—供需配置和宏观—微观层面,统筹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文五大系统,系统梳理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的典型试
科技创新是驱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驱动研发创新、内生增长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本书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国际经验、四川农业科技研发现状,分析了制约四川农业研发创新驱动的因素,提出了提升科技研发创新驱动能力的措施、加快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促进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和
“农政与发展研究丛书”由国际农政研究会组织出版。“农政变迁”主题旨在诠释一个土地、农村、农业的世界,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国际诸多流派的知名学者。丛书站在明显偏向“穷人”的立场,分析影响农政变迁的动力,探索改变农政结构的路径。丛书第一部推出亨利·伯恩斯坦教授的力作《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以简练的笔触、
《小农与农业的艺术:恰亚诺夫主义宣言》一书集中阐释了小农农业的结构以及小农农业劳动过程与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平衡关系。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指出,小农农业在增产和可持续性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小农一直被严重忽视。在恰亚诺夫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力图重新认识小农,展示小农在食物生产、食物可持续性和食
本书分别从县级和乡镇宏观层面、企业和农户微观层面,研究经济集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采用浙江省69个县和1215个乡镇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用于衡量经济集聚程度的经济密度对农民收入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密度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