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
本书为苇沟-北寿城遗址2011~2014年考古工作报告,包括2011年老君沟墓地发掘、2012~2013年苇沟墓地发掘,以及2013~2014年苇沟-北寿城遗址区域性系统调查、勘探与试掘的全部资料。本书在全面公布材料的基础上,对墓葬及其他遗迹的年代与分期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研究晋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构成与演进具有一
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中,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期中小型贵族墓地。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时
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
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积极推进运河河道升级改造,不断提升运河航运水平,挖掘弘扬运河传统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古老的大运河在新的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本书广泛搜集年度内与运河有关的
本报告为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项目系列报告之一。屈家山Ⅱ号墓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的一处低丘,墓地主要遗迹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包括汉晋崖墓24座、唐宋砖室墓和石室墓8座、明清岩坑墓和土坑瓮棺墓17座,出土遗物380余件。该墓地对于成都平原汉晋崖墓的分期断代以及唐宋至明清墓葬的形制、葬式与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2017年3月,为配合雄安新区建设,河北省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古队对雄安新区进行了全面文物调查。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大量近现代不可移动文物将面临文物环境的巨大变化甚至文物本体的直接消失。本书的编撰本着既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又有利于新区基本建设的原则,希望籍此对雄安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对雄安新区近现代不可
西周和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本书采取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不但对西周成周城和东周王城的地理位置、形制规模、结构布局、兴废年代以及东周王陵的分区和沿革进行深入探索,取得全新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对周穆王西征、禹铸九鼎、嫦娥奔月、圭表测景、王子乔升仙、王子朝奔楚和苏秦事迹等重要问题进行现代阐释。特
本书共收录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51篇。长江三峡地区不仅山水雄奇,而且是一座瑰丽的文化宝库。考古发掘表明,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长江文明的重要舞台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保存着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经历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代文物古迹。《BR》本书作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第八部科学发掘成果的正式报告集,相信对于三峡地
《郑州历史地理探索》一书是继《郑州历史地理研究》之后,第二部探讨郑州历史地理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共由五部分组成,围绕郑州古代河湖水系演变、郑州古都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郑州古城的选址变迁与中国商业文明、郑州古代关隘与交通路线、郑州黄帝与黄河文化发展、郑州行政区划变迁等郑州历史地理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与研究。本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