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密切关注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合理借鉴德国、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在确定我国现实贯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当前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体系的连接方式。本书的研究重点不是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立法表现,而是机能主义刑法学的司法适用,即将其作为我国某些亟待解决的、刑法疑难问题的方法论。为此,本书分别从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刑
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是衡量一国司法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尺。本书以特别程序的法理化、模式化、实证化和本土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一般法理与特殊法理。其以国家亲权、未成年人福利和恢复性司法作为法理指引,概括了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三种运行模式,即特殊监护模式、优先保护模式和修复关系模式,探讨特别程序的
本书为“刑法新青年”系列作品,是2022年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十讲的文字实录,由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教育部刑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北大法宝学堂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本书面向刑法司法适用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被害人自陷风险、故意的体系地位和认定标准、过失犯中风险升高理论、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追诉时效的溯及力
中国民事立法的独特历程与《民法典》具有特色的立法例,决定了中国损害赔偿法的理解与适用更具挑战。本书以损害赔偿重大疑难问题为线索,从损害概念、赔偿方法的理解等基本原理问题,到违反强制性规定之侵权责任构成、买卖合同标的瑕疵致扩大损害之赔偿等责任法中横跨公法与私法、合同与侵权的体系问题,再到纯粹经济损失、惩罚性赔偿等损害赔偿
《数字治理评论》(DigitalGovernanceReview)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创办,是一本致力于推动数字治理研究的学术性集刊。本刊论文主题涉及电子政务、电子服务、网络参与/电子参与、大数据与公共治理、开放数据、社交媒体与公共治理、移动政务、
本集刊探讨廉政学的基本原理,对廉政、失范行为、腐败、不正之风、道德滑坡、反腐败等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腐败与不正之风产生的根源及其规律,对反腐败策略、廉政建设体制机制进行评估,对历史上的廉政建设制度和措施进行比较分析,对各个地区廉政建设及其相应制度进行研究,对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的关系进行探讨。
本报告以四川省“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性和实施路径研究为重点,共12篇文章,分属总论篇、养老服务篇、养老产业篇、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篇、案例篇。总论篇梳理了四川省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发展基本情况,对全省总体情况和五大区域(成都平原、攀西、川南、川东北、川西北)情况进行了描述,同时指出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服务迎来利好时代,总结了“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的本质任务和要求,也是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农业人口市民化权能是该群体市民化潜力与前景的直接指示,表征了农民工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公共服务权利上融入城市社会的潜力和现实基础。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权能的整体基础和现状如何?处于何种阶段和发展水平?作为时代变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活动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遭到重击。伊拉克和叙利亚相继收复被“伊斯兰国”占领和控制的众多城镇与大片土地;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反恐斗争成效显著,区域内十分活跃的恐怖主义活动受到极大遏制;国际反恐合作也不同程度地取得进展。不过,从全球来看,恐怖主义仍是威胁国际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为进一步
本书聚焦于默克尔时代德国对外关系的变迁,也充分关照了德国的历史与文化,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讲述了德国对外关系的方方面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力于理论与历史,涉及德国对外关系的理论解读、德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回溯,以及德国对外关系的布局设计;下篇着眼于实践与现实,包括周边层面的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大国层面的德国对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