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部门研究》是第三部门研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主要发表国家与社会关系、第三部门与地方治理、社会建设与社会转型、慈善公益、志愿服务和公民参与等方面研究的论文,本卷收录主题论文5篇、书评1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涉及政府与社会组织间信任关系的多重功能、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错位的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二十二卷2018No.2》从不同的视角,以“非营利组织的倡导行动”研究为重点,在草根NGO的政策倡导行动和策略;新制度关联、组织控制与社会组织的倡导行为;社交媒体对非营利组织倡导行为的影响;政府博弈对行业协会政策倡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中国非营利评论第二十二卷2018No.2》文章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每年发布一次。致力于通过系统观察、分析和研究,见证第三部门的发展脉络,成为第三部门的风向标,引导和推动第三部门的健康进程。报告由四个部分构成,总报告、分报告、典型案例、大事记。《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8)总报告深度分析中国慈善新时代的特征,即超慈善,并解析其由来。分报告收录了中国式慈善欺
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卷围绕基金会与社会创新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重点对于非营利组织领域中关于基金会和社会创新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比如:市场化还是社会化-中国官办基金会的转型选择,公开募捐制度改革及其影响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证分析,如何资助非营利组织等。此外,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由四个部分构成:总报告、分报告、典型案例、大事记。内容涉及互联网+公益:全新的公益世界;中国法律援助艰难前行;公益思维及行动的变迁;镜头下的公益等。
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慈善法》颁行之后,仍然有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解释。《境外非政府组织法》自法案二审稿向社会公开到颁布出台以来,在国际上和中国民间社会引起的反响多担忧和批评之声,与政府表示的规制不法、保障权利之态度有较大落差。针对上述问题,本卷集中探讨慈善信
在中国社会公共物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重点分析“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即“民间公共组织”。根据产生原因的差异,本书将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分为三种类型:①生产协作组织,典型案例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②利益诉求共同体,典型案例是代表劳动者集体
《中国非营利评论(第十八卷2016No.2)》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期围绕公益人才与学科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重点对于非营利组织领域中关于人才与学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以期引起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人才与学科建设的很多思考。此外,书中还重点关注了近期社会组织领
本书是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优先发展的四类社会组织,本书重点分析北京市这四类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是深化北京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
本书为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办的集刊,以中国非营利事业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本期着重研究了公益金融尤其是公益金融在中国的发展问题,同时也对日本社会企业、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立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对一些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