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广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主题集中于六祖慧能文化研究,主要从文本研究、行迹考证与继往开来三个方面,并借助大量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六祖慧能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揭示和探讨。本书有诸多创见,对于慧能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从古今、中外、文理三个维度,围绕禅悟揭示真性这个出发点,依据新科学及其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特别是有关当代物理科学、心脑科学、数理科学、混沌科学等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禅宗的元逻辑哲学思想、表现形式以及现代意义。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从文理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对深
本书以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为研究对象,对该经的全部存世编号进行了系统梳理。以西夏仁宗仁孝时期的校译本为研究底本,同时参校惠宗秉常时期的初译本进行了全文对勘和释读。本书通过对同一部佛经新旧两种译本的综合对勘,明确了西夏文献中存在通假现象。此前,学界对这一问题未见任何研
佛传是在希腊神话与传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长于叙事、神话色彩极其浓厚的经典,偏向于借助人物生平表达信仰观念。佛传文本不仅在横向上表现了释迦牟尼神话同一内容的多样性特点,而且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和复杂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佛传文本为基础,以八相成道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
《中国佛学》为集刊,一年两期,每期栏目固定,包括汉传佛教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每期刊发20篇左右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的学术论文。从总第31期开始由我社出版发行,目前已出至第43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3期。《中国佛学》为中国佛学院的学报,其前身为佛教内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
本书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将佛教中国化问题还原为两个*基本的哲学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佛教中国化换个角度来审视就是中国人如何理解佛教,进一步即还原为*基本的哲学认识论问题,即理解如何可能,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可证明中国化的必然性;其次,既然中国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由此带来的中
首届黄檗禅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高级论坛于2017年5月中旬(15-17日),在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五马山校区盛大召开,引起海内外新闻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首届黄檗论坛期间共收到18篇学术论文。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松蒲章等著名学者不吝赐稿,极大地提升了本次论坛的学术层次。十
西安广仁寺作为全国*的绿度母主道场、陕西*的藏传佛教寺院,自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陕西回銮时特颁谕旨敕建至今,已逾310年,历为蒙、藏、青、甘、川、京等地转世活佛、高僧喇嘛的驻锡、传法、挂单之所和国内外名士大德、善男信女的游历、瞻礼、敬奉之地,至今仍是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弘扬佛法的重要场所之一。广仁寺于1983年被
成鹫法师生于广州方氏文化世家,有神童之名,文武双全,力大无穷,十三岁中秀才,多才多艺,父子号称“番禺三方”;他是著名诗僧,沈德潜称“本朝僧人鲜出其右者”,号称岭南佛门的旷世奇才。成鹫法师是具有代表性的遗民僧,八岁时明朝灭亡,他就随父归隐,十五岁躬耕乡野,十九岁作塾师,四十一岁出家为僧,在佛门又四十六年。他出儒入释,一生
《佛教思想与印度文化》从印度哲学思想、佛教与婆罗门教思想比较、中印文化思想融汇、佛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等四个角度,展示出佛教思想根源于印度哲学,并在发展过程中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交融互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