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对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理论和实践展开系统研究。在深入分析网络言论自由的基本特点、积极作用、失范类型和危害后果以及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深刻阐释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理论范畴(虚拟与现实、自由与秩序、
《椿香》是由著名宪法学家焦洪昌教授所著的一本随笔集。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所描绘的人物特写和亲历所思。全书共分为人物、往事、游记、序与跋、致辞五个部分。人物、往事、游记部分主要围绕着至亲、法律圈的人和事进行描绘与追忆,既有对好友至亲的怀念和感恩,又有与法大同仁的惺惺相惜;既有对法学前辈的敬重和仰望,又有与同辈法学名家的谈
《民商法论丛》1994年创刊,是我国创办最早的法学类集刊,亦为CSSCI来源刊。二十多年来,《民商法论丛》发表了许多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出培养了许多法学人才,目前在民商法学界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者几乎都在《民商法论丛》上发表过论文。最新一期,收录了共15篇文章,分布于四大模块“专题研究”“外国法研究”“译文”
全球化进程与流动的现代性加剧了个体身份(SelfIdentity)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深陷身份焦虑与认同(identity)危机。上世纪60年代,个人主义的风靡催生了后福特时代身份政治运动的兴起,诉诸于认同的政治运动蓬勃兴起,同时学界对身份政治(IdentityPolitics)的争论方兴未艾。身份政治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
本书以2019年至2021年期间广西数字政府的实践创新为案例,开展数字政府的理论探索。广西数字政府建设遵循从全面认知到整体智治的发展理念,以复杂系统工程思维,构建了“一云承载、一网通达、一池共享、一事通办、一体安全”的“五个一”数据治理模式,打造了规划标准、政务云网、数据智能、工具应用、开放生态、安全运维等六大数字政府
本书为苏州科技大学亚太国家现代化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集刊《亚太国家研究》第4辑。集刊主要聚焦俄罗斯问题研究、日本问题研究、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和亚太地区英联邦国家关系研究。本书共包括10篇文章,分为两个栏目,分别涉及俄罗斯强化战略东移亚太问题,安重根的“东洋和评论”与东北亚和平结构,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形成,日本
本书基于治理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权变理论,并在责任、权力、能力同构的视角下,构建了责任—权力—能力—行为的组织社会学分析框架,对我国基层政府治理行为异化产生的机制以及不同类型治理行为异化之间的演变逻辑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回顾基层治理40多年的改革实践发现,基层政府的治理责任、治理权力、治理能力经历了较大的转型与变迁。
本书以“中外关系与近现代中国研究”为主题,以李育民教授在“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开篇,文章论述了中国近现代条约研究的由来、研究内容、研究现存问题以及研究方向。李育民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条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进展,呈现由政论趋向学术、由主体趋向完整、由直观趋向理性、由单向趋向多元、由零散趋向
在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行为具备事实上的参与性已逐渐成为常态。如何区分犯罪参与行为与日常不可罚行为,已成为一般公民、企业以及司法实务部门都需要面对的难题。本书尝试在研究范式上对刑法治理与技术治理机制进行有机融合,在基本理念上确立信息网络环境下适度前瞻的审慎刑法观,在具体的教义学方案上引入归责视角,以行为论与犯罪参
当下的中国已身不由己地置身于全球性的风险社会,由此不得不直面与处理诸多新型的社会问题,刑法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因而面临如何应时而变的重大课题。与其他风险刑法理论只关注局部或特定领域不同,本书以风险社会为背景,来审视外部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如何对刑法基础理论形成全面的冲击。 本书的上篇旨在从宏观层面全面勾勒与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