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索知识经济社会和智能化社会背景下以图书馆为主体的信息机构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采访、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共建共享等最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也介绍了当今信息资源建设取得的成就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本书可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及本科
微信公众号自诞生以来,就对企业、机构、组织的传播以及个人获取资讯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校注意到微信公众号在传播资讯、塑造形象等方面的潜力,纷纷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期提升影响力。据此,本书意图刻画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整体传播图景,进而勾勒出富有参考价值的传播策略,以供高校在建设与完善微信公众平台方面进行借鉴。具体来说,
本书由浅入深,分为预备知识、单项训练、综合训练三个模块。预备知识模块简单介绍化工文献的基本概念、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以及化工文献的检索工具、检索途径、检索方法、检索步骤等。单项训练模块通过11个具体课题,介绍了期刊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英文文献(CA)的检索方法以及数字图书馆、专业网站等
本书系统地讲述信息组织的基本知识、主要方法和前沿进展,在对信息组织经典方法详细介绍的基础上,介绍经典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与应用、文本信息自动组织以及信息组织的新方法。全书分为8章,内容包括:信息组织概述、分类法、主题法、信息标引、分类法与主题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信息描述、文本信息的自动化组织、信息组织的新方法。每章
本书收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36个办刊单位的52名期刊编辑人员的作品,作者的主体是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奖”的编辑人员,以及部分院属期刊的资深编辑,基本涵盖了全院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的学术期刊编辑。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心得体会,二是担任期刊编辑以来遇到
本书以晚清(1840-1911)贵州图书传播为研究对象,从文化传播学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学、目录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将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对晚清贵州图书的传播环境、刻书机构、刻书内容、流通方式、传播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打破了传统从目录学、版本学、编纂学来研究图书的旧有模式,突破了以往图书传
作为北京地区的地志性博物馆,国家首都的重要文化阵地,首都博物馆正式成立四十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顾首都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历程,聚焦1953年至1981年间的创办筹备情况,通过亲历者口述、档案佐证等方法进行梳理与考证。本书的出版首次记录下了首都博物馆初创阶段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
本书主要包括文物学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革命文物研究、历史学研究五个部分,汇总了文博界相关研究人员就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新技术、博物馆藏品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问题的最新思考。
中国近代体育图书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缩影。中国近代体育图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启蒙工具,其发展与特定时期的社会需要紧密相关。本书基于不同年代出版体育图书的内容与数量发生的变化以及编著群体和体育实践呈现的特征,认为中国近代体育图书业经历了孕育、萌生、快速发展、式微与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国近代体育图书业的发展担负了传播现代
社会化媒体情感挖掘与信息传播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传播学、情报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之一,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分析、监测和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化媒体情感挖掘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思想、理论及方法,特别是社会化媒体语料的获取及预处理、中文新词发现、情感倾向性分析、多级情感分类、社会化媒体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