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近几年创作发表的中短篇小说12篇,其中中篇小说3篇,短篇小说9篇。小说以生动的形象、呼之欲出的笔触描写了农村底层人民的生活。这12篇小说中塑造了中国底层社会集中典型的人物,叙述了这些人物的生活,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味深长,充满哲理。
本书分为书影篇和心流篇两部分。书影篇选用经典的现代诗、古诗词,融入”我”的视角,改写成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散文;心流篇则以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我”为中心,通过”我”的所见、所思、所悟、所梦,突显出亲情、乡情、怜悯和梦想等宝贵元素。书影篇和心流篇两部分皆由”我”做载体和桥梁,将现实和幻想、古典和新潮等矛盾对立的元素连接在一
制造名城东官市,从二○○八年小布什七千亿救市计划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到二○一八年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这十年间,转型升级,涅槃重生;商海沉浮,波诡云谲。那一壁国际大环境风起云涌,这一厢国内小环境的供需矛盾、家庭矛盾和用工矛盾等新时代社会矛盾纷繁交织。小说以中小企业典型代表区亮的创业故事为主线,描述其在东官历尽的九九八十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编纂与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ZDA263)阶段性成果。本书从新旧论争的角度探讨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与文化意义上的新旧之争直接相关,但回到文学和文体意义上探讨新旧之争是本书的出发点。在以新文学为中心的百年中国文学学术秩序中,
本书记载了作者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每一章以七言律诗绝句起首开篇书写了生活的感悟。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再衣食之忧时,叶茂根深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日常陶冶性情,滋润心灵的诉求。听小桥流水乡土乡音,徜徉田园风光洗净一身铅华。该书取材广泛,有作者生活境遇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有对人性的哲思,是作者的心灵画卷,亦是作者生活中一个又一
戏曲是俗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通俗的形式和内容在社会民间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如戏曲的俗文学特色、戏曲与其他俗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等。本书以集刊论文的形式对戏曲与俗文学之间关系进行了探
该书是一部乡土散文集。作者以滹沱河流域的村庄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自然风趣的语言,展现了当地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社会变革。书中着眼小人物、小事例,以小见大,以情动人,诗意盎然,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在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空间理论作为视角,考察抗战时期文学空间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民族战争改变了文学活动的外部空间,也改变了文学场域的内部组成。抗战时期中国各区域文学空间隔而不绝,文艺政策、出版制度有同有异。文化人在不同空间中聚合、星散,动荡辗转中的文化对流重造了作家、也重造了文学。救亡语境的深化、民间文化的融入、五四精神的沉潜,促进
本书以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为背景,在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胡适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胡适的白话思想与白话译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心理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学以及翻译诗学等理论,聚焦胡适诗歌翻译的语言嬗变、现代性探源及其翻译思想,描述了“五四”前后中西文化生态对诗歌翻译的驱动与制约作用,揭示了作为翻译主体的胡适在翻译
本书主要运用版本比较研究和文本的跨语言对照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清朝顺治七年(1650)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康熙年间的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翻刻本、雍正年间的满汉文合璧《三国志通俗演义》刊本以及纯满文《三国志通俗演义》抄本、满文《三国志》抄本、满文音写汉字《三国演义》抄本、满汉文合璧《三国演义人物图赞》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