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的部分论文集,论文主要包括跨文化背景下日韩古辞书、碑铭汉字的整理考释,中国碑铭汉字及文献研究,也有出土与传世文献字词考释、汉字理论、西方汉字学史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跨文化汉字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既有将“跨文化汉字”当作研究对象,即研究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汉字的;也有将“跨文化”
多语人阅读不同语言文本时使用何种认知机制,一直是学界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随着眼动追踪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应用于语言学领域,我们得以更深入地探索语言加工的诸多奥秘。《BR》本书基于相关认知实验技术及原理,借助眼动、脑电等技术,对蒙古族大学生阅读多语种文本的加工过程和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以深入了解习得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不同规
汉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语义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多义动词的不同义项除了在概念意义上不同外,在句法功能上往往也有很大差异。汉语动词的多义性对动宾组配中宾语的多样性具有影响作用。本书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对比法、语料库实证研究法等方法,从动词多义性与宾语类别关系、
韩国近代词汇体系中新生汉字词的成立过程非常复杂,它反映了韩国近代,特别是开化期以来(1876年以后)韩国接受西方外来事物途径的演变,反映了近代韩国在利用汉字这一媒介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本书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在近代中日韩三国语言、文化交流的层面上,对汉源新生汉字词传入韩国的途径以及在韩国语中的受容过程进
《汉语儿童语言发展个案研究》作者采用个案纵向追踪的方法,以一个汉语儿童(0-7岁)的语言发展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事实为基础,对儿童的理解与表达,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进行描述,分析儿童语言的个体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言语幽默的产生机制,探讨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如何习得词、短语及语法范畴,指出后天的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和作
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政治话语研究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汇集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政治话语的目的是研究语言、思维、交际、政治活动主体、社会政治形势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政治话语的语言学研究目的不是研究语言本身,而是通过分析语言来研究
本书从搭配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通过中介语语料分析以及搭配理解测试系统地考查了语际、语内、语外多维因素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搭配知识习得机制的影响。并在理论上构建了搭配知识体系相关因素的静态关系模型以及动态影响机制模型。将词语搭配看作概念、符号等各个层面的联结关系,从联结的角度解释了搭配知识习得过程中如何构建起概念与概念、符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旅游、学习,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发展,因此,我们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密切,在这种频繁、密切的对外交往中,涉外文书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本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11类涉外文书的含义与特点、格式与写法,以及范文模板。本书方法实用,语言平实,可操作性强,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提升涉外文书写作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汉语风”系列第3级:750词级中第4本,故事精彩,语言经过词汇分级处理,适合中高级汉语水平学生。内容梗概:“一对漂亮的大蝴蝶从坟墓里飞出来,它们在彩虹下快乐地飞着。人们说,这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祝英台装成男孩子去上学,爱上了她的同学梁山伯
该刊以提升海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着重反应华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是华文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本书为《世界华文教学》的第七辑。该书由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主办,以提升海内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着重反映华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力求成为华文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