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物质交换基础上,研究生产与消费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自然系统的物质交换。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切要求经济发展向绿色发展转型,而绿色发展围绕着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展开。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转型不是自发的,需要环境管理政策的调整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原有利益分配,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所有经济活动过
水质目标管理是“水十条”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衡量我国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成效的关键。但在实际的决策与管理过程中,仍然普遍面临着流域总量减排显著,但河湖水质的实际改善效果与总量减排预期不对应的挑战,且难以在机理上进行定量解释。本书据此提出了湖泊水质目标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和3个关键步骤,识别出其中的4个主要
《严寒地区城市公共服务区微气候调节方法及环境优化策略》从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的视角出发,以我国严寒地区为研究范围,在梳理国内外微气候环境研究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通过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服务区空间规划所涉及的相关要素进行数据信息采集、实测和收集整理,对严寒地区微气候因子与城市公共服务区空间环境规划要素
《营养物质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对海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与调控原理”(2015CB452900)的成果之一,以胶州湾和大亚湾为典型研究区域,研究内容包括营养物质输入通量及海湾环境演变过程,海湾营养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环境效应,营养物质变化对海湾生物群结构
《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研究,并以量化评价体系对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书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对山西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对右玉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探索安全、长效的可推广路径
本书首次从“边界情感行为”视角创新解读了中国企业环境治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内部价值规律和逻辑关联特征。本书揭示了内外部视角下企业环境行为价值实现的黑匣子,以及促进员工亲环境行为自觉的“规范价值观”优势效用错位维度,并从有效包容多元主体价值观视角创新我国企业与员工环境管理政策设计思想,形成了基于“国家企业员工”层面的递进循
《大鹏半岛生态文明量化评估机制理论与实践》为粵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研究丛书首册,作者着眼于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构建,以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与现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体系有机融合为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自然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成果,总结以大鹏半岛为代表的粵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负债表编制与应用工
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艰难。本书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入调研,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设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通过指标的优化,建立动态模糊评价模型,研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非线形性,运用人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6》突出以动态的视角,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与其他关于生态文明水平的静态评价有不同侧重。 课题组将继续改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三套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评价,从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与地区生态、
本书是围绕海河流域,利用近40年来的土地覆被、治理工程、水文参量等遥感监测产品,针对流域治理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与评估等研究工作成果的系统总结。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海河流域治理工程概况以及本书编撰的目的;第二章介绍了近40年来流域土地覆被空间格局的变化特点,并着重对湿地、水面面积、不透水面以及植被覆盖度等下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