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基本的环境卫生设施,但是依然存在有待改善的领域。本书汇集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苗艳青研究员团队过去五年来关于农村水和环境卫生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农村水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历史回顾和理论研究,还包括政策评估研究和现状调研等,为我国下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发起生态保护科学长期研究计划,旨在评估全球陆地、淡水、海洋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需求。本书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在内的北美地区的淡水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生物特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北美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保护现状,并提出水生态功能分区方法和各分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极端环境微生物学》在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开展的以极端环境微生物为重点研究内容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系统论述极端环境微生物概念、发展历程、研究范围,总结典型极端环境(包括荒漠、冻土、雪冰、陆地热泉、深海、高寒生态系统等)微生物多样性、生态适应机制及其研究进展,介绍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方法和极端环境
在"中欧生态管理审核体系项目"支持下,项目组编写了本书,详细介绍了EMAS产生与发展、EMAS法规、企业如何开展EMAS审核、环境声明、EMAS的注册等内容,特别是结合我国认证体系的新发展,对我国相关认证主管部门就建立EMAS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在参考丰富的国内外生态恢复文献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方法与国内外实践案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第1~第10章,系统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类型与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状况,生态恢复的基本理论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废弃地
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EES)复合系统。生态是人类发展的环境基础,经济和社会是人类发展的牵引动力和组织力量。客观科学的评价生态-经济-社会(EES)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全书共7章,包括绪论,EES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及概念界定、生态修复对黄土丘陵区EES系统的影响分析、E
样品前处理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仪器水平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样品前处理已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瓶颈。《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各种先进样品前处理技术,全书共分十二章,包括目前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膜分离、低温吹扫捕集、微波消解和微波辅
本书共十章,前五章以污染条件下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与污染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介绍环境污染对这几个主要生命组织层次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应对;第六至九章重点介绍污染淡水、海洋、土壤和景观的生态恢复问题;第十章介绍污染与恢复生态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本书系统阐述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培养基及制备,微生物分离及培养技术,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及微生物生态等;深入讨论了环境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微生物大分子制备,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及其实际调控与应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微生物
《东北地区芦苇植硅体对时空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作者在总结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芦苇植硅体与未来温度变化预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作者选取东北地区这一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区域作为研究区,从自然温度梯度和人工模拟增温两个不同层面上分析不同生长期芦苇植硅体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不同温度梯度下芦苇植硅体的形态特征,探讨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