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本着生态与环境持续、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确保系统范围内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整合环境工程技术以综合解决与生态失衡息息相关的非单纯环境问题。全书突出了生物与工程技术相辅相成的特色,贯穿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举的授渔导向。本书共分9章,分别为概论、环境生态工程基本原理及设计基础、湿地环境生态工程、水环境生态工程、流域环境
本书系统研究了汶川特大地震对水环境的影响,在震区自然地理条件及河流与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区主要污染源(不同类型矿山、磷石膏堆放场、铜尾矿库)对沱江、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影响,进行了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评价,分析了沱江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赋存形态与典型堰塞湖沉积物中的污染物特征,进而研究了地震对
环境中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近20年来环境科学领域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生物可富集性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特性。了解这些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特征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书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及总结了有机污染物生物富集的相关概念、原理、方法、研究历史与现状。基于室内暴露实验和野外实际监测的数据,讨
当前,中国对有限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资源浪费、污染和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评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环境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7: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首先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研究
本书以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环境年变化评估为核心,系统评估了北部湾经济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格局与构成、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胁迫、开发强度5个方面和沿海岸、沿海滩涂污染胁迫与社会经济重心演变等特色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北部湾经济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议北部湾经济区提高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效率
本书精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研究员1980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撰写的代表性学术论文以及数篇重要的媒体专访。内容涉及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管理等领域。
本书从环境监测、环境净化、生态恢复、现代生物技术等几个方面出发,利用国内外研究实例,提出一个环境生物资源学科领域的理论框架,包括环境生物资源的概念、属性、分类、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原则等,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利用生物资源解决环境问题。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
本书面向地市级国土部门提升土地综合管控能力需求,以焦作市域为研究区,从土地生态本底、胁迫、结构、效益四方面构建了市域尺度下土地生态质量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改进理想点的土地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引入空间自相关思想,基于热点分析理论数学模型,提出了市域尺度土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异及其主控因子识别方法;建立了基于聚类分析模型
环渤海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之一。该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大、人均土地面积稀少,致使生态负荷严峻、人地矛盾加剧、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下降明显,逐渐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环渤海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属于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生态系统种类和格局复杂多样、脆弱
本书以微生物的一般实验方法为基础,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要求,从微生物分离筛选、培养、一般鉴定方法、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影响以及环境监测等,由25个独立实验构成,内容包括实验器具灭菌消毒,培养基配制,显微镜使用,细菌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细胞大小和数量测定等基础方法。根据近年环境微生物学及其实验手段飞速发展的特点,特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