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本刊的第三本。本刊集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日本关西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6所大学汉学、国别研究、亚洲研究等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6所高校的若干位博士生导师是各国相关领域的重要学科带头人,现阶段专注于各自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就相关问题保持着跨学科的
\t除绪论外,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本部分首先对学界关于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的不同观点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法律文本的分析和域外做法的借鉴,结合相关理论,对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为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本部分基于对“公共利益”的再界定,以我国现行规范为依据,对检察民事公
中国新时代(“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非洲研究》(集刊)创办于2010年,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是刊发非洲研究成果,探讨非洲问题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每年2辑。以非洲领域和问题研究为基本栏目(设有“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经济与发展”“非洲历史、教育与文化”“中非关系”等专栏),平衡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整体握非洲问题的同时,突出展现非洲国别和区域的
《“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工业合作史实研究(吉林卷)》一书描述了中苏(俄罗斯)两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20世纪密切合作的史实。该书在历史文献、事件亲历者回忆录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俄文相关的历史书籍和报刊资料的充分研究,向广大读者呈现了中国东北地区解放之初乃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之后,苏联在经济、军事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如何在国家治
本书为著名乡村研究学者贺雪峰教授系统总结华中乡土学派的研究方法,并进而更上层楼,扩展到对中国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总体反思。 其核心观点就是通过“饱和经验”,来培养研究者的“经验质感”,从而建立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而不再把中国作为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试验场。 华中乡土学派是发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的村治研究谱系
20世纪以来,东嘎宗政治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在历史的动荡中受各方的影响,基层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秩序,基层村民的身份也得到新的塑造。本书以东嘎宗历史变迁的动态过程为出发点,将20世纪中叶以来东嘎宗经历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并具体从东嘎镇的社会历史、民主改革、东嘎镇经济、东嘎镇社会事业、东嘎镇的人
云大地区研究每年出版两期,此为第3期。本书在当前全球化、地区化、跨学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国际问题学科定位,使地区研究成为联结国别和全球问题研究的重要层面和节点,地域无问东西南北,理论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区研究”引领地区研究风气之先。本书依托云南大学特色鲜明的中国西南面向的地区和国别研究力量,同时这一研究面向的东南亚
专制君主制(самодержавие)是俄罗斯政治文明的核心,其起源与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理路。本书以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变迁为视角,打破“早期封建君主制”、“等级代表君主制”和“绝对君主制”等西方术语范式,梳理了专制君主制作为俄国独特历史现象在一个长时期内起源、雏形及定型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脉络,真正回答俄国政治制度“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