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我国老龄问题的现实,跳出纯经济(物质)视野来讨论老年保障问题,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提出建立超越“情感慰藉”的老年精神保障机制。该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客观描述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系统讨论了农村老年精神保障的概念、原则和基本框架,主张老年保障体系是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的统
本书基于2019年“新时代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特大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布状况、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状况,着重从阶层流动、职业流动、地域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不同阶层的经济状况、价值观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相关差异,具体包括特大城市居民在住房、收入及消费状况、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和居民获得感、
大学教职员工是近代新职业群体中重要的组成,学界现有研究多关注其思想动态、政治诉求和个人发展等,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尤其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生活水平与阶层结构研究还不充分。鉴于此,本书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学校)中的教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在描述其群体构成、职业、教育和生活的同时,量化分析其生活水平和阶层结构。研究表明清华教
在过去的现代化理论逻辑中,现代化从来都是与西方社会相联系的。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东方现代化”的可能性问题。特别是中国等大国的兴起,不仅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会形成一条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东方现代化”道路。所以说,“东方现代化”不完全是一个具有地域规定性的概念,它应当包括所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已经连续出版近20年了,每年的报告都聚焦重大社会议题,邀请相关领域重要的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以其权威性和时效性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具备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本报告聚焦中国的健康事业发展与医疗体制改革,原因有二:一是健康已经成为当前国民最为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尤其是新医改实行以来中国医疗
《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借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5年城乡社区治理”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效率与影响因素以及项目效率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不仅从实证层面对我国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问题进行了回应,也为解决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问题、提升城乡社
本书主编单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开发研究中心,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民族艺术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划分出“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编王亚南。本书为新增的民生指数报告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擅长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我国民生消费需求进行评价排名。“中国民生消费需求景气评价体系”研究
本书主编单位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开发研究中心,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民族艺术研究中心”,2000年更名为“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划分出“文化开发研究中心”,主编王亚南。王亚南主编的三本皮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检测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均为“文化蓝皮
自20世纪80年代,老龄化成为全球性热点议题。21世纪伊始,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并迅速发展,其中数量庞大的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尤为值得关注,他们的养老状况、服务需求和现有养老体系供给之间的差距,已成为明显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社会转型中,必须积极面对并获得政策和行动的有效回应。《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公益导航》是针对农村空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老年照料逐渐从私人领域溢至公共领域,从文化道德层面转向政策制度层面,成为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服务的老年照料不仅要追求可及性,亦要注重公平性。本书在梳理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公共服务利用模型和健康公平理论,结合中国老年照料特点,构建与收入相关的老年照料利用均等性分析框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