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膨胀红砂岩宏细观水理特性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依托红山窑水利枢纽改造工程,通过对红砂岩进行室内和现场试验,包括膨胀变形试验、膨胀力试验、单轴压缩试验等,分析膨胀红砂岩随吸水率变化的膨缩规律。以试验结果为依据,建立了考虑吸水率因素的膨胀红砂岩宏细观本构模型;编制有限元计算程序,对试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验
《瞬时涡量守恒离散涡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在总结经典离散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瞬时涡量守恒的离散涡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到双圆柱绕流和深海立管涡激振动的研究中,论证该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探索深海单立管和多立管涡激振动的特性。《瞬时涡量守恒离散涡方法理论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瞬时涡量守恒离散涡方法,研究经典离散
本书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中陆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总目标和具体指标,从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土地荒漠化、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维度,利用我国各省份和世界国别数据,定量刻画出近几十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特征,并进行国别对比分析。进而,评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中采取的可持续管理政策和举措,以期为
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耦合机理及方法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区地学跨学科研究热点。《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集成模拟》系统介绍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格局集成研究进展,全面阐述生态系统服务分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尺度效应和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耦合建模框架和空间显
本书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系列研究报告之一。本书回顾了我国海岸带海洋灾害的概况及研究进展;基于历史观测和业务化数值模式的模拟数据,系统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海冰、风暴潮、海浪、珊瑚礁和湿地的变化规律,以及海岸带海洋灾害与经济损失之间的关系;基于耦合模式间比较计划
本书系统探讨了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的形成机理和驱动机制,构建了干旱评估指标与方法,提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和区域尺度分布式干旱模拟与评估方法,并以海河流域北系、渭河流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和全国尺度为典型研究案例,模拟和评估了流域和区域尺度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演变规律,提出了我国干旱综合应对战
本书以我国长期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和**气候模式为基础,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诊断分析、检测分析等方法,按照一级水文分区对中国陆地水循环要素(大气通量、降水、径流、实际蒸发、土壤水分、地下水变化等)和水资源态势的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检测分析,阐述了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以及未来演变特征,通过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陆地
全书共15章,系统介绍了土的组成、成因类型、组织结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土的工程地质分类、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区域稳定性、水的工程地质作用、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地基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灾害监测与预测等内容,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书中赋予了南京大学工程地质研究的特色。工程岩土学方
《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是关于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方面的研究专著。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建成运用对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影响,以及在洞庭湖出口和鄱阳湖出口建闸,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系统研究了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
通过对山洪、泥石流、滑坡、以及冰湖堰塞湖等山地灾害成因和特征的介绍,分析其监测预警理论基础;详细论述了山地灾害判识、评估与预测预报,山地灾害监测指标与特征阈值等方面内容;同时结合典型监测预警工程介绍了山地灾害实时监测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