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以实地访谈资料、公开的数据资料(如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统计指标》和各年度《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等)及相关政策文件为分析基础,构建了基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减贫的分析框架,基于此研究框架进一步回答了基本公共服务如何参与减贫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国家政策不断适应、引导,城乡人口流动的社会政策和就业市场背景不断变化,农民工就业与社会融入以及他们的社会认知也在变化。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面对着怎样不同的就业、公共服务与流动境况?他们是否因此有着不同的社会认知评价?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探讨与回答的问题。
本书将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讨论置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现代因素与传统因素的交织和互动、发展主义与伦理主义视野下的行为方式变革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婚恋模式的建构与婚恋伦理的重塑,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风险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面对的风险。本书从个体和社会的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性,系统地梳理了社会视角的风险社会理论和个体视角的风险认知理论及相关研究,分析了如何使个体成为风险共同体成员的机制。此外,本书也从多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型风险下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包括对不同类型风险的认知及风险治理等。
本书以流动民工夫妻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流动对农民工婚姻家庭的影响,分析了流动民工的婚姻是如何维系的、维系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流动民工的婚姻又是如何走向解体的、解体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本书研究发现:伴随人口流动,流动民工的家庭呈现流变的特点;面对流动的冲击,绝大多数流动民工夫妻会采取各种措施去维系婚姻;受
近两年来,成都市的社区营造已呈现出诸多成果。一场资源上下内外结合的社区营造,其记录和呈现过程也应具有特点与方式。因此成都市社区学院、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决定成立课题组合作调研成都市社区营造案例,以“召集社区写作者-调研、编写案例-成果出版”的流程打造社区营造的独特记录模式。在辅导者搭建理论框架、实地调研与写作指
本书的作者们都是亲历了大型入户问卷调查的督导。他们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应对之策和深层思考。由于写作风格存在差异,他们的叙述或激荡人心,或平平淡淡。不过,正如本书的编者们在每部分的点评文章里所阐述的,穿透督导们的叙事表象,读者可以慢慢地把内心那些结构化的调查专业知识与灵活多变的调查现场联结起来,
为倡导和推动社会各界人士,到现实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发现和描述社会的发展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会同新华网、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腾讯网联合发起“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本书即为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获奖论文的合集,内容涉及养老问题、外卖员(快递员)生存现状、废品回收等近年
本论文集收录的87篇论文,是《妇女研究论丛》近年来刊发的性别与家庭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新时代家庭面临的新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反家庭暴力、民法典编纂中的婚姻家庭、家庭观念、家庭角色与地位、人口流动与婚恋模式、生育与社会支持、亲职、工作-家庭平衡、家庭照料与
本书围绕着“提高养老机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养老机构人员服务与管理水平”、“实现养老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四个方面进行编写,以期提供一本较为全面、务实,兼顾前瞻性、现代性与实践性的实用读本,以推进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专业化、服务手段精准化、服务过程安全化、服务管理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