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内首部对于语言资源中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 本书采用六章式体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绪论部分首先对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权利、语言与产业的发展关系,以及语言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接口进行了讨论,力图构建起全书的论证基础。 第二章集中对语言中的版权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语言版权保护的一般原理,同时对语料
在著作权侵权尤其是综合性非字面侵权认定中,作品转换性使用是否构成侵权一直是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难点。伴随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融合,作品转换性使用的形态呈现多元化,其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激化。本书从理论发展轨迹出发,对转换性使用进行理论溯源和谱系梳理,从传媒发展融合的视角对事实类型化区分下的转换性
本书以《澳门民法典》中的债法法律制度为依据及出发点来探讨债法的两个主要论题——债的基本问题及债的渊源。由于《澳门民法典》基本继受了1966年《葡萄牙民法典》的根本制度,债法更是差不多全盘继受了《葡萄牙民法典》的法律规则,而在葡萄牙的法典化运动中,其法典曾先后继受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编制体系及理论思维,因此本书尝试通过解析
《知识产权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较早的一本系列出版物,由郑成思先生于1996年创办,至今已经出版了29卷,在中国法学界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学界有较大影响。本书为第三十卷,主题为大国竞争与知识产权,设置了信息法研究、学术争鸣、司法前沿、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专栏特别邀请了六位来自法律院校、社科院、大学、律所和企业的教授、研究员
《中国体育法治发展报告(2022)》包含1个总报告、6个领域(即体育立法、体育行政、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纠纷解决、体育法学研究)的分报告以及附录。其中总报告主要从宏观层面介绍中国体育法治2022年的发展概况,具体包括立法概况、法治实施概况、法治监督概况以及法治保障概况。分报告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
本书作者将德国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归纳为双系统的理论。所谓的双系统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是指,判断一个行为是否该当犯罪的标准是通过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共同完成的:其一是判断行为性质的“三要件”系统,其二是评价行为价值的“不法-罪责”系统。前者是判断系统,后者是评价系统。尽管不同学者对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主张和论证,但是本质
本书通过密切关注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合理借鉴德国、日本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研究成果,在确定我国现实贯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当前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体系的连接方式。本书的研究重点不是机能主义刑法学的立法表现,而是机能主义刑法学的司法适用,即将其作为我国某些亟待解决的、刑法疑难问题的方法论。为此,本书分别从机能主义刑法学在刑
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是衡量一国司法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尺。本书以特别程序的法理化、模式化、实证化和本土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一般法理与特殊法理。其以国家亲权、未成年人福利和恢复性司法作为法理指引,概括了未成年人刑事特别程序的三种运行模式,即特殊监护模式、优先保护模式和修复关系模式,探讨特别程序的
本书为“刑法新青年”系列作品,是2022年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十讲的文字实录,由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教育部刑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北大法宝学堂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本书面向刑法司法适用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被害人自陷风险、故意的体系地位和认定标准、过失犯中风险升高理论、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追诉时效的溯及力
中国民事立法的独特历程与《民法典》具有特色的立法例,决定了中国损害赔偿法的理解与适用更具挑战。本书以损害赔偿重大疑难问题为线索,从损害概念、赔偿方法的理解等基本原理问题,到违反强制性规定之侵权责任构成、买卖合同标的瑕疵致扩大损害之赔偿等责任法中横跨公法与私法、合同与侵权的体系问题,再到纯粹经济损失、惩罚性赔偿等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