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论争议问题研究》以比较研究为视角,选取20个有争议的刑法分论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危险驾驶罪的处罚范围、事后不可罚行为与共罚的事后行为、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与处罚、“毁坏”之界定、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保护、财物与财产性利益、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及财产损害、诉讼诈骗、背信罪、滥用职权罪、受贿罪的保护法益及贿
本书对作者的代表性著作《合同法研究》第二卷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本书探讨了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合同履行中的各项抗辩权;在合同的保全中,深入研究了代位权和撤销权成立及行使;在合同的变更和转让中,分析了合同变更的效力和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等问题。
本书以残障权利为主题,就残障人就业、残障人教育、心智障碍、残障与性别、残障与法治等议题进行深入探索。书中作者们深入“田野”,直面真实世界,综合运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乃至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的话语和理论,以中国签署和批准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为圭臬,以“基于权利的发展”这个全新的残障理念与国际人权标准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法律人类学发展,促进法律人类学研究经验的交流,不断繁荣中国的法律人类学研究,加强对外交流,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和国家民委:民政部的支持指导下,国内热心于法律人类学研究的一批学者于2010年成立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法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并从当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法律人类学高级论坛,到2013年底
本书是2014年12月于澳门召开的第七届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刑事法论坛的论文集,分为“家暴犯罪与性骚扰行为的刑事对策”“行为犯的理论与实践”“博彩领域与交通领域犯罪的惩治与预防”“附加刑立法研究”“银行卡领域犯罪的惩治与预防”“刑法典与特别刑法的协调”六编,是国内目前对有关刑法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了解四地相关刑法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年度研究报告系列之一。全书围绕新闻传媒与法制的关系展开,通过透视年度若干重大热点传媒事件,从新闻传播法的角度评析事件影响与存在的法律问题,并对新闻传播法制的现状和未来阐发完善建议。
本书对作者的代表性著作,全面进行了全新的修订,重新探讨了合同的概念和分类、合同上的请求权与其他的债权请求权的关系、合同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当代合同法的新发展、合同的相对性与利他合同以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合同内容的解释和合同的效力等重要问题。
本书向读者呈现一种鲜活可及的法院财政面相,它以“法院财政”为主题,对法院“收”与“支”进行了全面的实证研究。内容不仅关注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变迁所凸显的法院在国家宏观权力架构中的角色调整,同样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法院支出结构流变所暗含的法院参与社会纠纷治理模式的嬗变。把握中国法院,尤其是地方基层法院的财政状况和财政制度的特点,
本书核心观点:经济权利的保障需要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法治条件,保障经济权利是实现社会资源正义分配的重要手段。加强经济权利的保障需要提升宪法在经济权利保障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作用。当前中国需要通过良好的法律制度设计,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公正、合理分配,提高经济权利保障水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防大学、解放军报社、南京政治学院、西安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空军指挥学院、武警广州指挥学院等单位的部分军队理论工作者通力合作、集体攻关,撰写了《建设法治中国》一书。本书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历史与当代、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际、思想与政策结合起来,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问题作出较为系统深入的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