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高等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致力于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掌握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而简明的文本,助力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精神,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全书由引言、上篇、下篇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引言明确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上篇
本书所收41篇论文,多刊发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期刊,集中展现了近些年来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教师的原创性成果。作者运用新视野、新史料或新方法,深入考察了自先秦以至当代中国历史上的诸多问题,内容包括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追踪分析,对牵涉历史进程重大问题的探幽索隐,对过往被忽视的微观问题的考证辨析,对已有结论的
本书以英国牛津大学博得礼图书馆藏“拉夫雷斯档案”中的洛克“中国笔记”手稿为突破口和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整理、呈现和分析“中国笔记”的时代背景、结构内容、认识基础和知识来源,力图将这一全新史料完整准确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洛克对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中的只言片语。洛克不仅多次在英国寻访中国人的踪迹,而
《世界汉学》旨在给关切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演说的园地,祈望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为实现在21世纪的共同梦想而尽绵薄之力。全书分“汉学义理”“汉学史论”“汉学新论”“汉学名家”“汉学视域”“经籍释读”等版块。
本书以我国古代流传的正史为基础,真实地还原历史原貌,用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按时间顺序,通过总述、漫画、故事讲解的形式,分21期内容介绍中国历史,把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大事件一一展现,脉络清晰,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让小读者一气呵成地了解中国历史。
本集刊主要由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儒学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三个专题组成。*个专题探讨社会儒学这一新型儒学形态,重点围绕社会儒学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展开,涉及到社会的观念、荀子群学的生活儒学和社会儒学的诠释,以及礼乐刑政的儒家治道之思等问题。第二个专题所收文章,将从纵向和横向、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
本书清晰界定了不同时期“西”的意涵,并依据各个时期中西关系的特征将自先秦至1800年前后数千年的中西文化关系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上卷主要讲述从远古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关系(1500年以前),下卷则是大航海以后即晚明和盛清时期(1500—1800),全面拓展了近代以前陆海“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意蕴。 本书打
:第一章"引言",论述中俄人文交流的研究现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的主要内容等;第二至第八章为第二部分,按照历时的顺序梳理300年的中俄人文交流史,对其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描述,并分别论述各阶段人文交流的特点。第九章为第三部分,是对中俄人文交流的"总结与展望",本章思考了"人文交流"的本质和内涵,回溯了300年来中俄人文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