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西学者共同合作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一次尝试,旨在借鉴并融合过去30年所涌现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过编年史和专题史两个部分,力图呈现一部可读性、准确性、跨学科性兼备的中国基督教史读本,帮助我们更好地体认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现象。21世纪的今天,当人们在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下回顾基督教自西徂东的历史时,会发现其在中国社会
该书稿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圣经诠释的历史与方法”,该课题已结项。书稿共14章,贯穿了2000多年的圣经诠释历史,涵盖了各种圣经诠释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圣经研究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包括:早期的犹太释经、早期基督教教父论《旧约》(2-5世纪)、晚古时代的圣经诠释(6-10世纪)、中世纪的犹太释经、中世纪基
17世纪俄国东正教会的分裂运动是俄国宗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1653年牧首尼康对俄国东正教经书和仪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包括以三指画十字替代以前的两指画十字,以及改变了耶稣之名的书写方式等。这些改革引起了部分神职人员和广大教徒的强烈不满,最终,反对尼康改革、坚持俄国旧礼仪的信徒从统一的教会分离出来,被称为“分裂派”或“
《中国化与大公性双重张力下中国天主教会》一书以中国化与大公性双重张力下的当代中国天主教为论域,全书点面结合,侧重考察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天主教在中国化和大公性双重维度内的自身建构与路径探索。 全书在结构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编综观篇:1978-2012年中国天主教实体发展与文化主体建设; 第二编田野篇:天主教中国化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07~1851年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活动,内容上涵盖了这段历史的各个方面。新教传教士的宗教活动,他们在中外关系中的作用,他们从事的医疗和教育活动,传教士与西学的传播,传教士与近代西方的中国学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在本书中得到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
本书系西溪丛书之一,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以1868-1919年间的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和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基本情况,其次从文学翻译与创作、文学观念与文学活动三方面对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在文学领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后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将对
明代中期重新传入的天主教,由于与早期全球化紧密联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佛教、道教不同的文化意义。不仅展现了中国卷入世界体系的特点,而且反映了中国社会应对全球化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方式。本书尝试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中西档案文献,对清代前期中国天主教信仰世界进行深度考察,涉及历史记忆、民族主义、社会网络、性别意识、书
本辑共收入15篇文章,分为主题演讲(2篇),文本、思想与诠释(4篇),舆图、书籍与文献(4篇),人物、礼仪与文化交流(5篇)四个版块。1.主题演讲刊载了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钟鸣旦(NicolasStandaert)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李天纲教授的两篇演讲文稿。两位教授分别以提纲挈领的方式
抗日战争时期基督宗教的信仰与实践是宗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有关于此主题的资料散落于国内外各档案馆和图书馆中,查找起来十分不易。编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基督宗教近代史研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认真阅读、比对、甄选,最后辑选150余篇珍贵文献按不同主题收录在此文集中,以供研究者参考、使用。同时每篇文献前均撰写有
《宗教与历史(第十一辑)》所收录的12篇文章研究时段均为近代,其中中国基督教史领域10篇,近代朝鲜基督教史和近代中国天主教史各一篇,作者多为本领域的青年才俊。编者根据文章主题划分为五个栏目,依次为人物与事件、社团与事工、女性研究、文献研究、域外视野。这些主题大都是近年国内基督教史学界的热门话题,本辑所收文章分别围绕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