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本叢書所收著作為海內外各機構或個人收藏之域外漠籍善本、孤本、稀見本。乙本叢書收書,大致包含三類:一、中國歷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漢文著述。二、域外鈔錄、翻刻、整理、注釋的漢文著作(如和刻本、高麗刻本、安南刻本等》。三、原採用漢字的國家與地區學人用漢文撰寫的、與漠文化有關的著述。此外,近數百年來歐关來華傳教士用漢字或雙語撰寫
内容简介: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四辑史部》共含24册,为影印古籍,尽力展现原书原貌,选取域外汉文典籍中价值较高、品相较好者,以四拼一形式出版,从而嘉惠学林。 第四辑史部所选汉籍主要来源于日本、美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公立图书馆。本丛书所收文献,计有50余种,涵盖了正史、编年、史评、谱牒、目录、方志、奏议等诸类。 这批文献
五经收《春秋》、《毛诗》、《尚书》、《周易》、《礼记》。分4函29册出版。《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毛诗》收录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以抒情诗为主,从多方面表现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楚简帛逐字索引之一:《楚帛书》逐字索引;楚简帛逐字索引之二《长台关楚简》逐索引;楚简帛逐字索引之三:《望山楚简》逐辽索引等。
本书为清内阁侍读学士、满洲镶黄旗人和素根据明代金陵琴家杨抡所撰《太古遗音》和《伯牙心法》译为满汉双文对照谱。前为《太古遗音》,有谱有文,共收古琴谱三十四曲。
中国古籍珍本丛刊(原名著名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的第一种,收入天津图书馆珍本古籍一百七十九种,其中稿抄本七十多种,明清刻本国内收藏单位基本在三家以内,更有存世孤本和非常珍贵的批校本,除少数几部,均为首次影印,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教育杂志》(EducationalReview,1907~1938)1907年由中国教育会创办于上海,详细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兴办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从语法学校到大学、医学院,乃至妇女教育、成人教育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西方教育对中国的影响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专门收录1911年以前汉文典籍中有关中医、中药及卫生保健方面的资料。本典共36册,总计6743万字,全面呈现了中华医药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古代医药卫生知识及防病治病成果的总结。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集结最权威的编撰阵容,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院士亲自担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级科学家担任分册主编,110余位两院院士组成阵容强大的编委会。来自全球各个学科的700余位最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参与了新版《十万》的编写工作。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和作者队伍,为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姻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