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别从局部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三个方面回顾和分析抗战期间的文学作品,对散见与遗落的战场文学文献予以搜集、汇总、梳理,并参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及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战地文学进行对比分析,对中国抗战文学的丰富内涵、审美特点与历史价值予以全面系统的研究。从而重新画出抗战文学版图,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补上不应缺少的重要篇章
本书在发掘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丘东平、茅盾、沈从文、丁玲、萧红等作家的小说、散文、日记等抗战书写,将形式分析与社会史视野相结合,尝试在历史现场中激活其政治潜能和美学活力,以此重新讨论中国抗战文学的独特历史经验和形式探索,为总体性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提供新的思路。
唐宋古文运动在文学史、思想史、儒学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在对古文运动既往研究的框架与范式作出谱系式梳理的基础上,标举士大夫文学,敏锐地抓住了唐宋古文运动与此前、此后文学运动的不同,强调科举制度产生的士大夫精英构成的唐宋社会与文学的特殊性,对古文运动重作定义,对其发展历程重作分期,着重阐明如古文运动与新儒学、贤良进卷、
本书主要由作者发表的关于河南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包括作家访谈)组成。全书内容共有四章,分别是思潮论、作家论、作品散论禾作家访谈录。按照篇幅和主题分为几个专辑,涉及长篇作家、问题、现象专论,作家作品短评,题材则涉及诗歌、小说等。探讨了“河南文学”“非虚构”等文学思潮和地域文学现象,主要针对河南本土作家进行研究,兼及和透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5》(精编版)(第三版)是在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0》(精编版)(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教材首版于2011年,自出版以来,深受各高校教师学生的欢迎,被广泛采用,年均销量一万册左右。这个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1949年)与中国
本书为《江苏新文学史·史料选·小说编》的配套史料,内容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思潮现象、评论文章、通讯报道。书稿注重小说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旨在真实、准确地反映江苏百年文学全貌。内容精选了在江苏百年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或曾引起强烈反响的优秀文学作品,选取了解读和评价经典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列举了当时引领江苏文坛的重要文学思
《江苏新文学史》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系统总结江苏新文学发展的经验,全面展示江苏新文学发展的成绩,科学梳理江苏新文学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学研究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助推江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江苏新文学史·史料编》与各卷文学理论相配套,共40卷、1200万字,本卷为小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