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中国历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经典——《孟子》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历史。分为五个部分:A.探讨《孟子》作为一本教学语录的“教育性”特点以及其成为私家教材的若干影响因素;B.探讨汉唐时期《孟子》由子升经的过程从而导致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C.探讨《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和学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及其相配套的教材不断涌现
与秦、隋、唐、宋、明的灭亡相比,汉帝国灭亡的直接起因并非是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而是儒家士大夫集团的内部分裂。主张“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怎么会导致全面内战?是因为孔孟的思想本就有问题,还是汉儒把来自先秦的儒经给念歪了?或是汉帝国内藏的秦政基因披着“儒家”的伪装在发挥负面作用?为何“大复仇”如此受汉儒吹捧,导致民间暴力横
本辑共收文章32篇,除了子学研究论文外,还设有“‘新子学’论坛”专栏。所收文章,涉及老子、庄子、文子、孟子、墨子在内的诸子。既有义理的分析,也有文献的考辨。且研究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还关注到了日本与朝鲜的子学。更收录了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的一篇讲演。“‘新子学’论坛”共有6篇文章,方勇先生的《七论“新子学”》也收入其中。该
孔子及《论语》研究大都偏学理化,以各类现代概念或学术思想作为工具,展开复杂分析。与之不同,本书就是单纯再现孔子的教师生涯,细致考察孔子三十岁辞去基层行政职务以来,如何通过学习、备课、上课及日常言传身教,努力做好教师与教育工作,追溯孔子不同阶段的处境、行动与喜怒哀乐,揭示他在各种失败乃至致命打击中,如何逐渐成为举世公认的
近代以来关于韩非和《韩非子》的论著极多,几乎涵盖了注、译、述、论等所有模式。不过其中问题仍旧不少:倾向于历史还原者,往往失之俗;精于考据校雠者,每每失之浅;长于义理阐发者,常常失之真;急于古为今用者,难免失之浮;以特定学科视角介入者,又不免失之偏。因此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准确全面地呈现韩非的思想,平易近人的同时又具有义
本书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想、政绩等,以及澹台灭明、卜商、言偃等弟子的经历,包含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生平(漫画)””谈谈(文字)”和”子曰”三部分组成。
本系列图书通过生动的漫画演绎孔子及其15个具有代表性的弟子的生平故事,结合手写体学霸笔记、标签解析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小读者轻松掌握《论语》精髓,领悟儒家智慧,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全系列共5册:①德行天下、②奇才异能、③寒门骄子、④师业传承、⑤锋芒毕露。本书为其中第二册,讲述了孔子开办私学、传道授业等经历,还介
本系列图书通过生动的漫画演绎孔子及其15个具有代表性的弟子的生平故事,结合手写体学霸笔记、标签解析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小读者轻松掌握《论语》精髓,领悟儒家智慧,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全系列共5册:①德行天下、②奇才异能、③寒门骄子、④师业传承、⑤锋芒毕露。本书为其中第一册,讲述了孔子出生、求学等经历,还介绍了颜回
《论语》自宋代以后即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 近年来,从上到下,日渐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相关内容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就包括论语。小学生已经开始接触《论语》内容,但一般都体现为教材上哪些点
《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一书以轴心时代为背景,突出中国哲学独特的身心修炼主题。全书深入揭示了儒学修身传统中自孔子孳乳而至宋明粲然大备的反省技术与类型,既有对治怒、梦工夫、静坐、慎独和立志等修身技艺清晰之呈现,更有对朱子时刻开启的独知话语之长时段、历时态的脉络之分析,堪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儒家修身哲学史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