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各个环节的批判。本书基于整体性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着重从构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各个部分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相互联结的演进整体性这两个维度,论证马克思主义如何在批判中建构自身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前一环节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生态问题,其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本书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等层次展开,为解决中国现实生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本书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书主要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考察:第一,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与具体、先验与经验、形式与内容等诸多范畴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反身内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书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指导意义、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运用辩证法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正确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取得新时代伟大成就等五个方面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战略导向,尽可能使大学生置身于全新的实践教学场域中,帮助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科学理解新时代如何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在1852年应友人之邀,针对波拿巴政变前后法国动荡局势而创作的政论性著作,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分析法国社会政治矛盾,总结阶级斗争经验的经典篇目。本书在回顾《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的创作背景、出版情况、写作特点和史实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叙述了马克思剖析错综复杂的法国政治
本书分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成书背景,比较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深刻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意义,着重阐释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测,分析了这本著作面世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在此
本书所指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是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这两部手稿。全书在阐明这两部手稿的历史地位、突出作用、主要内容、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对这两部手稿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作出了讲解。同时,本书还深刻挖掘了
本书以严谨的论证和富有学理性的阐释,论述了“世界历史民族”产生的必然性,指出其理论使命是引领人类的精神成长和思想进步。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必须是世界历史民族,研究对象必定是世界伟大样本,理论成果必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中国进入新时代,标志中华民族上升为世界历史民族,中国具有绝对权利开辟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教育思想研究”结项成果。本书首先讨论了深化对马克思变革教育思想方式研究的意义,其次分九章讨论了相关内容,分别是马克思对教育思想方式的变革之举:总结其形而上的特征、批判传统教育思想方式、变革教育思想方式的意义;第二章追寻马克思探寻教育的存在论根据;第三章分析马克思建
我们的共同事业即劳动解放的事业。马克思一生高度关注劳动解放议题,留下十分丰富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