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18941961),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1930年1月18日到7月18日,梅兰芳在美国访问演出长达整整半年,然而外界对这一史实及他在这段时间的经历知之甚少。本书作者首次运用西方比较流行的文化在地化、扎根理论和边缘学等理论模式,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编年考证、溯源归纳的方法,通过美国六大城市和三十四个州的主流和地方英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积淀了无数名篇佳作,生动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为充分呈现东西方戏剧的艺术特色,本书采用上下两编的结构:上编关注西方戏剧,系统梳理欧美戏剧的发展脉络,深入解析各时期经典剧作的艺术精髓;下编聚焦东方戏剧,以印度、日本和中国戏剧为代表,彰显东方戏剧艺术的独特美学。借此,读者既能纵览世界戏剧艺术的辉煌成就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研究成果。书稿围绕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进路展开研究,以近40年来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创制实践轨迹为核心,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对其创制路径、风格、模式进行实事求是地的梳理、评价,对其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产业化业绩、留存的理念短板和技术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同时深度阐述音乐剧制作人的角
戏曲现代戏是中国特殊的演剧形式。就舞台形式而言,它既具有传统戏曲远离生活的程式性,又具有贴近当下生活的真实性。因此,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在发展过程既受局限又自由:局限来自于如何以当代视觉与舞美技术手段营造现实故事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自由则是由于其不受传统戏曲行当、舞美规制的严格约束,有破界的可能性。在当代,舞台美术作为
本书是一本聚焦角色驱动型剧本创作的专业图书。在影视创作领域,故事的构建方式多样,而本书强调以角色为核心驱动情节发展,为剧作学习与创作提供了独特且实用的视角。 本书围绕角色驱动情节这一核心原则展开,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主角之旅的必然性,剖析主角从分裂到统一的蜕变过程,结合《沉默的羔羊》《绝命毒师》等众多影视剧案例,阐述角色
本书是关于欧阳予倩的第一部文献图传。文字来自传主的自传、自叙,图片出自中央戏剧学院院藏的老照片、书影、手迹、书信等。图像叙事是编史写传的传统,欧阳予倩先生的文字内容丰赡,趣味盎然(梁实秋语),320余张的历史图片涵盖了其一生各个时期和艺术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追求纸上做戏的戏剧现场感,让一生投身戏剧运动的传主欧阳予倩本人
本书为戏剧学学术研究图书,着重探讨当前元代戏曲研究动态、前沿理论问题、古今中外重要戏剧现象和戏剧流派,收入的论文从文献史料和作品文本入手,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在细致梳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解读作家作品,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探讨传统戏剧与现代话剧的分离,剖析戏剧理论、戏剧观念、戏剧美学的内涵及其演变,揭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戏
汉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京剧的重要母体。本书取演出之视角,试图全面准确地述写汉剧四百年的发展轨迹。通过再现汉剧在清中叶的兴起、乾嘉时盛过昆曲、近世的辉煌与衰乱、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等,呈现出一部厚重壮阔的汉剧演出历史。通过深度分析演出因素与还原历史真相,如四大河派的分化与归并、流播全国并催生京剧、独霸“大码头
中国古典戏曲相较小说等其他叙事体类,有着更为精密复杂的结构体制:传奇类戏曲使用生旦净末丑穿插搭配的脚色体制与南曲联套结构;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杂剧则使用正旦或正末“一脚主唱”的“一正众外”式脚色体制与严格的北曲联套结构;京戏则使用名角为绝对中心的“名角制”与自由灵活的板式变化体曲体结构。各戏曲类型的叙事皆受特定结构体制的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中国戏剧片段综述,通过对中国戏剧片段的界定、明确中国戏剧片段过程中的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大纲,将鲜活的教学与创作实践密切结合。第二章小说片段,是学期中的第一项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小说片段改编和排演,学生从自己喜欢的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或教师指定的经典名著中选取完整的一段或几段素材,通过深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