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遵循研究的逻辑进路及研究的聚焦性,从理论基础、家校沟通、亲子沟通三个维度提炼主题,通过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探索。理论基础篇主要分析家庭、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特征、发展历程及国际经验;家校沟通篇重点探讨家长委员会建设、家长学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本书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2011至2019年期间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回归的方法,辅之以对高校毕业生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遭遇“第一学历歧视”,即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为985或211高校毕业生,否则不予考虑。“第一学历歧视”之所以存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存在胜任力学校污名,即认为非985、211高校大学生工作胜任力不如985、211高校大学生,985、211高校大学生工作胜任力强,而非985、211高校大学生
本书是作者基于多年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和近几年的实地调研写成的关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作品。书中基于新形势下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从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的内部视角出发,对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的理论体系、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的实际现状和成效、理工
本书主要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群体对就读民办高校品牌的看法与态度,梳理民办高校品牌传播历程以及现阶段品牌传播现状;明确民办高校品牌传播过程中影响学生群体择校行为结果的重要因素;探究在择校过程中学生对不同信源的依赖程度,重点分析了民办高校官方传播对其品牌认同的影响。通过对民办高校品牌传播活动相关方开展实证研究,对11所民办高校
厌学不是病,而是孩子在自我价值、校园生活、亲子关系、社会期待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层面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本书精选了数十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孩子厌学的深层原因,挖掘厌学背后的心理问题,并系统归纳多元的解决对策,旨在架起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爱与理解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帮助厌学的孩子重返校园,重拾自信,爱上学习,迎接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必须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本书以评价为抓手、以美国卡内基高校社区参与分类为案例,对大学社会服务展开针对性研究,既是对“大学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什么贡献”的回应,也是贯彻落实《决定》要求、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的
书稿主体部分分十章:第一章,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沿革;第二章,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现状考察;第三章,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主要依据(时代背景与理论依据);第四章,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第五章,我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位;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第七章,我国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系统构建了涵盖适应心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挫折心理、网络心理、友谊与爱情、性心理、择业与创业、生命教育、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共十三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书以“导语+案例+启示+学习认知”为框架,设置“阅读与思考”“心理自测”“心理训练”等特色
本书以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应用,系统介绍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诱发原因和调适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咨询、异常心理及判别、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