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生物的解磷机制及其调控途径 探索AM真菌-细菌互作活化土壤磷的机制 揭示农田养分管理下的解磷微生物响应规律 了解高通量测序在微生物解磷过程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磷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产量提升的关键限制因子。土壤解磷微生物在土壤磷循环中具有关键作用,能够显著提升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可成为减少磷肥使用和改善磷素管理的重要
本书系统总结了作者团队在土壤氮转化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重点介绍土壤氮转化研究的新认识,共6章,分别介绍了土壤氮转化过程及其对氮去向的调控原理、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的地带性规律、农业利用对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影响、土壤-作物氮形态契合程度与氮肥利用率的关系、植物对异养硝化的驱动作用及其生态意义、植物-土壤
本书共分9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土壤水分时间动态、空间差异的国内外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了土壤水分优化策略;第二章主要介绍小流域尺度土壤水分变化,包括土壤水分的植被类型差异、立地环境差异及随土壤深度的变化;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小流域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包括坡向、坡位、植被盖度的土壤水分差异;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差
本书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技术来反演土壤水分,通过结合星载传感器的亮温数据与光学遥感数据,旨在提升土壤水分反演的精度。同时,本书还对以往的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进行了改进,开展了基于被动微波亮温数据的降尺度方法研究,以期获取大尺度且高精度的土壤水分数据。
本书从喀斯特区域土壤形成条件、喀斯特土壤有机碳的特点、剖面样点尺度、样带小生境尺度、小流域尺度、省域尺度来展开喀斯特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研究,在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借鉴相关研究,应用经典统计学、机器学习方法及GIS技术,深入研究喀斯特区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突出土壤有机碳空
本书内容共分为六章,包括绪论、河北省土壤分类系统、河北省土壤数据库规范、河北省土壤数据库的构建和示例、河北省土壤类型制图规范和示例、河北省土壤属性图与专题图制作。
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土壤生态研究组自2013年以来围绕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氮循环开展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本书明确了不同恢复或演替阶段生态系统生物固氮速率及其主控因素,并揭示了生物固氮速率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阐明了土壤氮含量对植被恢复的或农田利用方式的响应,并分析
水土保持监测学是对水 土流失发生、发展、危害、 防治措施与效果的调查、观 测、分析与评价的一门应用 科学。本教材从水土保持监 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等理论出发,按照我国主 要的水力侵蚀、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及其他侵蚀、人为 活动导致的生产建设项目土 壤侵蚀等侵蚀类型的监测层 次,以侵蚀因子、影响因子 和措施因子为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农业面临的紧迫挑战。为宣传庆祝2021年第八个“世界土壤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IUSS)和全球土壤伙伴关系(GSP)共同发起以“盐碱土”为主题的儿童科普读物创作大赛。本书选取其中十篇优秀作品汇集成册,以飨读者。每则故事都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帮助家长和孩
黑土因其丰富的有机质含量以及天然的高肥力世世代代备受珍视。正是黑土这种天然的高肥力特性,近三分之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草原和森林)被用于农业生产。粮农组织通过其全球土壤伙伴关系,正致力于黑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为此,粮农组织建立了国际黑土联盟,首次尝试全面概述全球黑土的现状。本书介绍了黑土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