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应该说,排名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为什么?它不仅是孔颖达《五经正义》之一,而且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二。在经典中获此殊荣者,独一无二。它还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所谓“礼,时为大”是也。中国梦小康社会的“小康”一词就出自《礼记》。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而赢得这个美誉的大功臣就是《礼记》。本书
《陶思炎学术代表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丛》系作者的论文集,所收文章主要集中于民俗艺术学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神话学、民间文学、文史探究、民俗传统、民间信仰等领域。文章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公开发表过,其中有一些为获奖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评价。论集中的文章既包括理论性宏观论述,又含有专题性具体研究,视角新颖,创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
《朱子家礼》是宋代最著名的私撰家礼著作之一,亦是朱熹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的经典著述之一。全书的结构共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它是集孔子、孟子到荀子等大家的孝道思想之长,从祠堂、丧服、土葬、忌日、入殓等仪式来体现孝道主张的,进而使“孝”从理念的、抽象的孝转化为世俗的“孝”,使之平民化,影响更为深广
《仪礼》学术史及相关问题探析是历史学界非常古老而又非常前沿的课题。《仪礼》所记先秦古礼的程式仪节,不仅奠定了我国礼仪文化中各项典仪的基本框架内容,而且生成了礼仪制作的设定法则和礼仪践行的行为规范。《仪礼》经文实现了文、事、义三者的完美结合。经文文例与郑玄注经体例的研究有助于经注的正确理解,对经学史上大经大典的重要核心问
《中国风俗图志》系列丛书以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为母题,系统发掘、保存中国各地的乡风民俗,突破乡风民俗传统文化保存的局限,以“风俗研究+图志”为体例,以“民俗记录”为体,以“地域文化研究”为本,挖掘一个文化地理区域的人文内涵与生活风俗,旨在图绘乡土、市井风情,直观地体现正在远去的乡风民俗,为民族风俗的传续留念、为中华文明
本书共分十个单元,包括礼仪概述、礼仪修养、礼仪形象、交往礼仪、涉外礼仪、习俗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求职礼仪、服务礼仪等。
本书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十三五”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本书开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针对现代服务业特点,从岗位出发,形成了10个职业礼仪能力学习模块,包括职业礼仪认知、职业形象塑造、职业仪态规范、职业交往礼仪、职场沟通礼仪、职场通用礼仪、服务礼仪训练、商务礼仪训练、社交礼仪训练以及礼仪活动策划。
《儿童成长必备知识丛书第二辑:传统节日故事》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包括节日的来历和传说。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相关的节气故事也包含其中,如立春、处暑等。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传说故事和节日习俗,读来非常有趣。
本书是一本集资料性、学术性、通俗性为一体的专著。全书对蒲城县诸多民俗事象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整理、归纳和研究,特别是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事象,如“芯子表演”“蒲城焰火”“麦秆画”“土织布”“走马戏”“石羊道情”“细狗撵兔”“尧山大鼓”“椽头蒸馍”“羊肉泡馍”“八宝辣子”等进行了详细、准确、完整的叙述,图文并茂,具有浓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