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乱污企业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具有量大面广、规模小、分布散、布局乱、污染重的特点,对环境造成了明显影响。大部分散乱污企业不在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统计、环保档案和监管视线之中,成为环境监管的一个空白区域和难点。散乱污企业的布局没有统一规划,从工厂或作坊排出的污染物不但影响了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脏
本书包括十个部分,即绪论、1-8章、结语。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整体性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较为系统地梳理、研究和阐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定位、理论渊源、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理论体系、时代价值、推进路径、态势展望及实践案
本书遵循新发展理念,围绕自然资源开发中利益共享问题,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影响,指出我国资源禀赋与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资源富集区呈现资源富集与贫困并存等现实困境,探讨了资源开发的价值链与分配关系,揭示了价值链中利益分配主体的不对称性。以“锰矿资源、清江水电资源、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等资源开发为例,阐述了资源税费改
《环境规划与管理》分为基础篇、技术和方法篇、规划篇和管理篇,共10章,其中基础篇(第1~3章)主要阐述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创新,以及我国的环境方针、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的体系和框架,其中介绍了“两山论”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碳交易、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相关内容;技术和方法篇(第4章)主
本书选取大九寨沟和南岭为案例地,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居民与游客数据进行搜集。通过因子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生计、文化等因素对居民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景观环境、地理因素等因素对游客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的影响。本书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旅游领域的理论探索,为解决新时代生态敏感型旅游地存在的棘手问题提供良方
本书阐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与生态文明相呼应、与自然学科相交融、与地球科学相衔接的全新文化形态——自然文化。书中介绍了山岳文化、高原文化、江河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矿业文化、石玉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
本书从各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分制度创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绿色经济、人居环境与生物多样性5个方面精选了48个案例,案例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态环境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材料、中国林业网、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和各位作者的相关工作积累,每个案例重点描述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以及
本书就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案例分析,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识别与诊断分析,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提出具体解决措施,部署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工程覆盖桂林市“六区六县一市”,划分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生态保护修复区3大区域,从重要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岩溶石漠
《ISO14001&ISO45001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第三版)介绍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实施的意义,以《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6/ISO14001:2015)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450012020/ISO45001
本书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国内外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特征和价值功能进行了清晰界定,并分析了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实践情况,在比较国内外生态空间管控制度和模式以及总结中国当前生态空间管控面临的问题基础上,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体系框架进行设计;最后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湖流域、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