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作家协会下设的作家培养机构鲁迅文学院(前身为中央文学研究所)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教学模式,培养作家的成效,将其作为中国化创意写作探索的一个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教育研究和中国化创意写作研究的空白,对中文创意写作的研究、教学等带来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茅盾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从1917年到1949年,茅盾翻译了约30个国家的200余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大量评论和介绍文章。茅盾的译介工作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既有侧重点又考虑文学的多样性,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反思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实践,展现了宽广的文学视野。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实践服务于新文学建设,对当代中国文学
讽喻(allegory),即言在此而意在彼。从文明初兴直至当代,讽喻始终是人类意义表达的基本方式--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甚至商业广告中,它无处不见。讽喻究竟如何运作?我们又该如何在当下理解它?安格斯·弗莱彻的经典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精彩的回答。阅读此书,不啻于一次思想探险,在文学地图里一点点探幽那或
沙博理从事汉译英活动50余年,共计翻译中文著作200部,为中文著作的英译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翻译社会学新视角下的译者行为理论框架,分析沙博理的翻译观及其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政治文化因素、翻译机构、参与人以及译者和其他参与人的主体因素,重点探究沙博理的翻译惯习并尝试挖掘其翻译
本书分三辑,每辑用一篇文章的篇名作标题。第一辑文学概说,谈论文学研究、介绍文学公式等;第二辑小说创作,谈小说的技巧、想象的功用、人物描写等;第三辑艺文私见,谈文艺批评和鉴赏、回顾创作生涯等。无论是要应对作文考试的学生,还是以文字谋生的撰稿人,或者只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都能从本书中受益。翻开本书,通往自我实现之路,让文学
“企鹅经典”是英语文学界具有经典构建功能的丛书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重要途经。本书以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结合的经典观为基础,采用内部与外部、微观与宏观阐释相结合的研究设计,探讨入选英国“企鹅经典”丛书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考察各经典建构主体(译者、出版社、评论家、学者、高校与普通读者)
《文学与电影十讲》便以这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成书,作者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二者关系的主轴,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作品,深度评鉴文学改编电影的得与失,详细讲解了电影的发展、叙事结构、剪辑等基础入门知识。全书涉及文学、电影、艺术、哲学等多领域知识,辅以大量古今中外小说、电影、画作案例,从《诗经
本书为传播公正民主平等的儿童文学观念,强调儿童性与成人性的统一,此为“儿童文学”理念的教育;推荐各种体裁的最经典或最有代表性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强调思想性与生活性的统一,此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并探索如何利用儿童文学这一媒介来教育儿童和自我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此为“儿童文学”实践的教育。儿童文学教育就是以儿
本书分八个专题探讨晚清报刊翻译:有关语言文字的译述、有关译名和译书的译论、有关翻译组织、规划的译论、具体学科的专题译论、以译录事的译录、以译促谈的译谈、以译释义的译释,以及各个领域和方向的译介。尝试对晚清报刊中关于翻译的篇章和文字进行系统研究,将晚清翻译研究的视域和范围从翻译著作和名家名篇,扩展至翻译界人迹罕至的报刊文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随着以广告为中心的媒体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创新媒体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媒体组织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书研究的问题是,在传统媒体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传统新闻组织如何创新和探索新的新闻商业模式,这些新闻组织通过哪些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多元化协同商业模式对传统新闻组织和新创新闻组织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