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仪军著的《都市演进的技术支撑(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特质及社会功能探析1865-1955)》是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以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特质及社会功能探析为出发点,将核心问题聚焦于近代建筑设备演进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关系;以上海建筑设备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和纵轴,分别从技术、制度、产业和文化等方横向切入,通
《博物少年百科丛书·了不起的科学(第1辑)》由《博物》杂志编辑团队精选话题,由郭亦城、董子凡、张瑜、林语尘任分册主编,博物少年百科系列共6本: 《恐龙,别走!》 《零食零食我爱你》 《身边的科学原来这么多!》 《鸟类生活不简单》 《不可思议的人体密码》 《神奇建筑在哪里?》 精选《博物》杂志13年精华内容
本书依据高职高专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园林史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以文化地域划分为纲,以类型体系划分为目,共10章。第1章绪论,主要对园林的定义内涵、形成背景、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世界园林体系类型体系、历史进程和总体特点进行概括和描述。第2章~第7章为中国
《南柯庭集》是赵迅先生多年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主要涉及北京地区的王府与花园、历代帝王庙与祭坛、经年古刹、公园等建制与历史沿革。该书广泛搜罗了北京地区的古文物建筑碑文,对建址、建造形式与规格、历史发展等广而论述,学术价值高。
《辽金蒙古时期燕京史料编年》起自辽太祖五年(911),至蒙古宪宗九年(1259);《元大都创建史料编年》起自蒙古宪宗九年(1259),至明洪武元年(1368)。二书以辽、金、元的正史为主要来源,辑录其中涉及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的史料,铺之文集、方志、碑刻等资料,统一以年代为序加以编排,并做了标点和校勘工作,系统说明了
本书系统阐述武汉近代宗教建筑的建筑特征与艺术价值,并结合文献资料、技术图纸与实景照片对武汉近代宗教建筑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力求多视角展现武汉近代宗教建筑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本书系统阐述武汉近代宗教建筑的建筑特征与艺术价值,并结合文献资料、技术图纸与实景照片对武汉近代宗教建筑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力求多视角展现武汉近代宗
到底是什么令巴黎从众多中世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座现代意义上的伟大城市?若昂德让在本书中为我们逐一介绍了巴黎城市建设的各项发明,包括桥梁上的观景平台、林荫大道等首次出现的现代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照明、公共交通、时尚购物等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
本书是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巫鸿教授撰写的中国古代艺术史专著。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导论:九鼎和传统中国式的纪念性概念。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别为:一、礼仪艺术的时代;二、宗庙、宫殿和墓葬;三、纪念性城市“长安”;四、墓葬纪念物中的四种声音;五、透明石头;一个时代的终结。作为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本书沿
作者在大量调查工作基础上,着力解析了近代闽南侨乡外廊景观在宏观、微观、中观三重尺度层面的地域适应性演变,对外廊式建筑在近代闽南侨乡兴盛的特定历史机缘和孕生环境进行追溯,对近代闽南侨乡外廊文化景观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骑楼研究、亚热带建筑研究等领域中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阐论,对这笔特殊景观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复兴问题进行了思
《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状态的典籍,规范了各种建筑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在施工设计、用料、结构和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内容涉及《营造法式》所录各工种(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信、旋作、锯作、竹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是对该书的全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