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是艺术思想的反映,什么样的艺术思想就会引发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中国艺术思想形成发展于以血统为纽带的传统宗法制度。在农耕经济的皇权制度下,艺术思想并没有随朝代更替迅速改变,而是渐进渐变,或者几种艺术思潮共存,以其中一种思潮为主导。本书讨论中国艺术思想发展历程,包括艺术主题的表现要求、作品的形式风格、意境的品评鉴赏、
王逊先生凝聚毕生心血,自50年代开始编写《中国美术史》,最初是以《中国美术史讲义》之名,195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印行,60年代重新撰写《中国古代美术史讲义》,可惜生前未正式出版,但讲义的铅印本、油印本广泛流传,影响到几代学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次整理,主要是以目前搜集到的60年代版讲义的各种油印本、铅印本为基础,残
本书邀请见证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史的公共艺术专家学者、公共艺术推动与管理者、公共艺术政策研究者、公共艺术策划人、公共艺术教育专家、公共艺术家等,集中国公共艺术智慧于一堂,总结与梳理公共艺术进入中国以后30年来的发展脉络,同时展望公共艺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本书寄望透过高层次专家、学者的智慧碰撞,通过《中国公共艺术30年
本书研究的是当代艺术观念如何形成。是一本以美术为关键词切入考察,与思想史结合,运用大数据研究法,经统计与分析后,对美术观念的形成并转型为艺术观念的研究。首先分析从经世画图到公共图画教育的过程。其次讨论美术观念的成熟。再次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美术观念的演变。据此揭示了中国美术观念的形成并转型为艺术观念的过程,这与中国现代
《中国美术年鉴2020》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主编郑工,副主编刘学明、吴爽、黄琳,本年鉴分设8个栏目,分别为年度焦点、年度作品、年度展览、学术文摘、专题讨论、学科报道、文献索引、年度纪实。每个栏目都侧重于年度的重点问题,强调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时下性及敏锐度,为学界提供较为全面、且重点突出的第一手资料。
CIHAJournalofArtHistory(国际艺术史学会学刊)旨在为世界各地艺术史研究学者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平台,以此促进国际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史教育的交流与发展。主编PeterJ.Schneemann(彼得施内曼)和ThierryDufrne(蒂里迪弗勒内)选取由中国、瑞士、墨西哥等七个国家的十五位学者完
本书为作者李安源就历年来发表的关于明清及近代艺术史研究精选而成的文集,主要包括《画不可熟还是画不可不熟?董其昌生熟论辨析》《董其昌的葵花宝典》《王鉴生年考》《王鉴家世考》《羸羸然若丧家之狗八大山人<荒崖策蹇图>祛疑》《不遇文人的历史对话<绝峤临风图>中的赤壁意象》《菊与丝常玉的思乡曲》《张爱玲色系》《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我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
20世纪60至70年代,也被认为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开端,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90年代,冷战结束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接着,不管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的概念都不断地受到质疑,更加前卫和多元开放的当代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美学,艺术变得更包容,并在不断地变化中,打破了自身艺术领域的限制,参与到各个领域中
700幅精美图片,500个内容标题,轻松厘清30000年西方艺术脉络; 由视觉到观念,全面理解人类文明进程。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和文化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现当代的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作者注重图像分析,内容深入浅出,帮助读者理解艺术,解答“什么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