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在这本书里梳理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的西欧哲学史,分别论述了培根、霍布斯、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等人的哲学思想,并且,主要从各哲学家思想上的联系来阐述各位哲学家的思想。因此,研读此书,既有助于了解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来源,又可以在一个学术史的链条上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此外,本书作为哲学史,对于了解哲学史中一些问题的发
早在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之前,《神曲》的作者但丁就曾说要分开政治与宗教、天国与俗世,但却无人倾听诗人的这一意见。随后,欧洲将遭受一系列以宗教、以政治为名或者两者兼有而犯下的血腥屠杀。大约在1800年,德国的浪漫派诗人们又回到了但丁这里,试图重新在诗歌中寻找政治与宗教的平衡。《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是达拉斯对欧洲思想
本随笔集从《蒙田随笔全集》中精选精译的文章,大多都关涉困扰人生的重要议题。透过这些篇目,可以大致体会到蒙田所关注的生命的可贵特质,比如,在《讨论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一篇中,蒙田谈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死亡的理解;在《论书籍》中,他对自己读过的书加以评论,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在《论三种交往》中,他描写自己写作的书斋,并
本随笔集皆独立成篇,所讨论的话题涉及阅读、思考、写作、语言学习、命运、生存等诸多方面。这些话题的素材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普通读者亦可跟随叔本华的引领,从熟悉的事物出发,领略他的宏大视野。叔本华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明晰,“他们的思维直接指向事物本身”,“我们应像伟人一样思考,像凡人一样表达”(《论写作与文风》),
《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与接受研究》主要研究翻译史,力图贯穿思想史和学术史,涵盖了代表性的学术思潮,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但对各个阶段的研究各有所侧重。在章节的总体设计上,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从鸦片战争起,到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论述。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及
柏拉图的哲学作品往往以对话录的方式呈现,因此本书作者认为,对话录的体裁对柏拉图哲学的表达来说至关重要。本书通过对柏拉图对话的形式结构、人物塑造、语言和意象的分析,对对话的文学解释做出贡献。这些相互关联的文章中所考虑的对话包括《高尔吉亚》、《会饮篇》、《理想国》和《斐德若》等。本书特别关注柏拉图的杰出导师苏格拉底的个性,
《面具与真相:拉康的七堂课》系法国作家、哲学家拉康的得意门生斯洛文尼亚作家、哲学家齐泽克的拉康研究专著,共分为八部分,含导论和七个章节,主要包括《空洞姿态和述行:拉康遇上中情局阴谋》《真实界带来的麻烦:拉康作为〈异形〉的观众》《自我理想与超我:拉康作为〈卡萨布兰卡〉的观众》等篇目。作者以小对形及真实理论作为全书中轴,以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辑刊的形式每年出版两辑(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号、12月底出版冬季号),每辑30-40万字,接受海内外学者在西方哲学各个学科领域内的历史性或系统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学会通为主题的高质量专题学术论文(10000-15000字,编辑许可
本书以自由之可能这一哲学根本问题,对费希特知识学理论的建构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费希特的自由理论与马克思以“对象性活动”概念为核心的自由理论的结构,表明了两种理论之间所具有的相关性。本书认为,费希特基于自我的自由理论是一种从主体出发向感性世界跨越的尝试,既是试图克服因康德对“物自体”的承认所导致的二元论,亦是为
本书旨在对翻译过程进行一种理论研究,探究将伽达默尔(并非用于研究翻译的)游戏理论作为一种奠基理论植入翻译过程,建构一种基于“关系主体”模式的翻译游戏过程论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尝试在该理论模型下,建立翻译在一般意义上具有的现象学与辩证法原则。“关系主体”模式下的翻译过程实现了由“译者”决定“过程”到“过程”带动“译者”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