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一,上海政法学院教授。虽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旗帜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无实质区别,只是提供了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不同方法,但是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者”的论断,更加激发了国内学者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理论诉求的想象。实践优先的观点、实践与人主体活动的边界;实践与人交往能力的形成;实践与人自由和
本书共分四编:马克思学说的文化批判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诉求、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
全书根据作者研究的实际历程,即在不同时期先后涉及的四个领域,把作者这十几年陆续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与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三十几篇论文和译文全部收录。
本书分析了异化的提出和现代哲学主题的变化,对异化的哲学意蕴进行了深入解析,从现代生存论视域出发分析了异化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活意义造成的贬损,阐述了科技异化、商品异化、心理异化和物化等异化生存矛盾的主要表现,提出了唤醒人们超越和扬弃异化、重建人类理想的途径。
本书作者分享了关于探究的力量的故事和有说服力的研究,提出了近50个问题清单,涵盖了大约多种不同的工作或生活情境,主要侧重于4个关键领域:决策、创造力、领导力和人际关系。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的强有力的问题,旨在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或行业中找到发展机会;在商业或自己的创造性追求中产生新的想法;检查自己的偏见,以便做出更好的判
本书是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立足于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所要求的文化复兴大背景,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在一些重大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具体的、学理层面的比较,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对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将儒学划分为天人之辨、知行之辨、仇和之辨、义利之辨和凡圣之辨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并对应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康德认为理性
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直接理论来源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其次,需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思想演变历程进行详细的梳理。再次,需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理论内核—社会实践进行专门的强调和论述。最后,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人的本质实现的具体路径。
本书收录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孟伟的学术文章约40余篇,涉及《“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及哲学范式的变革》《“感性世界”实践论诠释的认识论意义》《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与现象学运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及其理论形态》《实践哲学的理性之维》《从“感性世界”观念看马克思与费希特的理论关联》《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
所谓向上管理,就是你要正确认识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准确理解上司的想法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去和上司沟通,了解上司的工作方式,从而和上司快速达成共识、思想共鸣、行为共振、结果共赢。 本书透过118个真实职场案例示范说法,通过解读两个认知六个原则五个雷区六个场景七大难题,手把手教你如何正确地与你的领导互动、相处,从而建立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