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实例概述了城市低碳规划研究进展,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例,系统阐述了城市低碳环境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综述了城市低碳环境生态设计方法与技术,从城市形态、碳源碳汇构成要素、城市大气环境等方面开展研究,在空间形态对生活性碳排放影响的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要素与生活性碳排放的影响关系加以定量分析与实证,总结城市碳源
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成都探索将“场景营城”作为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积极营造新经济、新消费、社区治理、天府文化、公园绿道等城市发展新场景,通过“场景”的聚合、黏合、融合作用,激发人的创造,回应人的体验,彰显人的价值,不断涌现出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
本书关注于交互式城市应用的设计,即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APP。因此,本书从用户体验和数字化的角度出发,内容涉及:1.什么是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APP;2.如何收集关于城市体验的数据;3.如何开始设计智慧城市APP;4.选择智慧城市APP的原型;5.智慧城市APP的应用和发展原则;6.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快速增长的智慧城市领
本书稿内容基于《三联生活周刊》第一届人文城市评选的相关内容,倡导以人作为城市尺度的建筑与空间理念,从公共空间、建筑设计、社区营造、生态贡献、城市创新五个角度,具体分析25个实际案例,包括阿那亚海边孤独的图书馆、城中村新生的沙井古墟、工业遗迹油罐中的艺术中心、菜市场里的美术馆等,探究人文城市的可能性与不同实践方案。
本书共5章,在回顾城市景观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实地考察中欧(捷克和德国)、西欧(英国和法国)和南欧(意大利和西班牙)典型城市景观现状调研结果,通过分析视频、音频和图像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程序分析与统计学数据分析的方法,并结合现有英国伦敦大学实验室开发的空间句法系列软件和心理认知学的眼动仪实验设备等评测技术手段,就城
本书为学术专著。近代(1840-1949)是开封城市人文景观发展最为复杂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貌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传统的城市人文景观随着清王朝的衰退和消亡而逐渐停止兴建,而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新式景观在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大量出现。此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尊和自信
本书共分为五篇三专记,以综述开篇,下设机构、管理、业务、科技和综合5篇,分29章96节,约40万字。记述年限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9年(根据机构改革等特殊情况有所延伸)。“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反映市规划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事业发展的历史、主要成就、经验教训,有益于更好地知往鉴今,把握规律,
本书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城市更新语境下的水岸再生。在理论研究层面梳理了世界范围内水岸发展的阶段,总结了其阶段性特征,并论述了水岸再生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及水岸再生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力图在全球化与本地化的研究框架中,将水岸作为一个样本,探讨城市空间的更新问题。在实证研究层面,列举了全球水岸再生不
本书汇聚了当前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主要政策和标准要求,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以及丰富多元的CIM+应用和试点实践经验。全书共四篇十三章,包括CIM与智慧城市、CIM的发展、推进CIM基础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CIM的内涵、CIM的关键技术、CIM基础平台总体框架、CIM基础平台标准建设、CIM基础平台数
本书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管理与项目开发的角度,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要素的地下空间开发重点开发区域用地资源、容量供给、功能布局、竖向分层、系统设施、专项设施、内外部设计、环境与安全及连通避让等方面,从理论的层次进行梳理和厘定,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解析,归纳总结形成能够指导各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区域规划设计所遵循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