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藩传》详细记录了革命先驱叶秀藩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叶秀藩生于福建省寿宁县,自幼目睹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立志救国救民。他早年接触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为闽东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叶秀藩以教书为掩护在寿宁地区播撒革命火种,引导众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其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载史册。
本书是以陈瓘这一人物为中心而开展的相关研究。陈瓘自元丰二年考中进士后,历仕于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三朝。他在宋廷任职的这一时期,也是北宋政局颇为跌宕起伏的一个重要阶段,先后出现了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绍述新政、建中靖国之政、册立元祐党籍碑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在这种政治变动中,陈瓘个人的政治活动、命运也与之密切交织。本
本书探析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对南宋的政局变化,教育与科举的内容,尤其分析详尽。因此,本书既是对先行相关研究的统整梳理,也包含作者深入相关史料后所得出
从“向科学进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到“建设科技强国”,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自立自强之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上天、人地、下海”,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大国重器……一项项“国内首个”打破国外封锁、夯实自主创新之基,一个个“国际首次”突破科技前沿、彰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其去世后,当时著名学者曹耀湘主持编纂了《曾文正公家训》,由传忠书局刊行。此书分为上下两卷,精选曾国藩教育子女的家书117封,上卷55封,下卷62封。除一封写给叔父、两封写给夫人、一封写给侄子之外,其余皆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内容涉及持家、治学、修身、为人、处世、养生等
本书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重庆新闻业的发展,剖析了重庆报人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所做的努力,描述了重庆报人群体在抗战时期的家境、生活状况、舆论宣传和社会影响,揭示了其在新闻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本书通过对报人群体的生存状况进行深入研究,为理解当时重庆新闻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参考,展现了报人们在团结抗战
《孙中山研究》是孙中山基金会主持出版的不定期研究论集,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专业学术集刊。集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创新,刊发1840—1949年间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及其相关论题的优秀研究成果,栏目包括专题论文、史料编纂、学术综述等。 《孙中山研究》(第八辑)已由中华书局2021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先生,为北宋仁宗朝名臣,以学问、文章著称,仕至翰林侍读学士,与欧阳修、梅尧臣等往来密切。本书对刘敞一生主要事迹及存世作品予以详细考证,按年、月、日时序记录编排,在事迹描述中突出刘敞生平游历之地与相应经行路线,同时通过史料、信札、诗歌唱和等,对刘敞的家族世系、人际关系网络等进行梳理
2024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年纪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5年的光辉历程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精神被第一批纳入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本书通过大量鲜活的人物事例和珍贵的史料图片,回顾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14位清华人发奋求学、以身许国、艰苦奋斗
本书旨在讨论中古士族祖先记忆中的构成、载体以及意义。谱系和谱牒是其中最关键的话题。上编“贞石证谱”,从谱系的石刻化传统入手,探寻中古谱牒与石刻文献的共生关系,追踪谱牒知识的基本史源,在此基础上观察中古谱牒在士族社会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下编“个案研究”,集矢于中古碑志中向来被学者忽视的介于虚实之间的祖先描述,尤其考察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