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世界戏剧教育大会于2022年5月10日至20日在线上召开。大会以“戏剧与科技的发展构建”为主题,收录了来自加盟院校的专家学者的11篇论文,分别从戏剧管理、戏剧教育、声音表演、舞台灯光、表演教学、戏曲、传统文化保护、戏剧与马戏、后戏剧等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戏剧
本书依据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社会历史观和戏剧艺术观,通过细致解读作品及相关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具体翔实地论述、勾勒了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戏剧舞台上丰富复杂、多元创新的概貌,阐明了它们是怎样生动形象地表现和参与当时激烈动荡的精神文化生态,并对美国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本书选取阿尔比、特里、福尔曼和马麦特四位戏剧
本书是有关地方稀有剧种耍孩儿小戏的艺术传承研究,采用了田野调查、文献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等,运用了社会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戏曲史学的相关传承知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旨在前人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传承的角度对耍孩儿戏的本体与现状进行深入梳理与研究,立主做到经纬结合。戏曲传承问题是一个探寻历史传承规律与关照当代文
本书是俄罗斯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演员自我修养》之后的重要作品。《创造角色》在内容上是《演员自我修养》的延伸。后者提出了其戏剧表演体系中的众基本概念,阐述应如何正确理解戏剧艺术,旨在引导演员通过发掘生活与艺术、自身与角色的相通之处,激发创作天性,进而自然真实地表演。本书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析、总
大家美育课:昆曲之美
本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昆曲文化身份问题的理论专著,针对学界存在的矮化昆曲的诸种情况,本书立足跨文化的理论视野,借鉴西方文化研究中“文化身份”理论,从分析昆曲长期被误读的原因入手,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语境中昆曲文化身份回归的过程与策略;从国家形象建构的角度重新解读与定位昆曲的文化身份,探讨昆曲文化身份的跨学科、跨文体
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大树上的一根枝条,它像其他分支一样,从中华文化的主干上汲取着生长的养分,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绿意。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不少内容消极、思想低下的剧目,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神特质主流仍然是积极正
本书主要探讨了如何将吉林省的非遗戏剧文化融入高校儿童戏剧类课程中,以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本书探讨了吉林省的非遗戏剧文化的特点和传承现状,以及高校儿童戏剧类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将吉林省的非遗戏剧文化融入高校儿童戏剧类课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吉林省的非遗戏剧文化,提高
该书全面介绍了河北梆子戏曲艺术融入动漫艺术的形式与创新,以及河北梆子动漫化的大众传播。河北梆子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一簇艳丽夺目的艺术之花,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剧种之一,在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河北梆子戏曲形式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在河北梆子传播中融入新的技术手段是迫在眉睫
本书介绍是中西方戏剧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是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体现,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戏剧在表现形式、艺术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一系列的不同使得二者有着很多可以相互借鉴的方面,也使得中西方戏剧有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