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我国多地尤其是京津冀区域空气重污染天气频发,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的空前关注。为科学准确地反映和评估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12年2月29日,环境保护部正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加了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两项污染物控制标准,加严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
本书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共九章。基础篇主要介绍了农产品生产对土壤质量的要求,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现行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评价等内容。应用篇主要介绍了新评
目的:明确国际权威风险评估机构对风险评估相关术语的界定,为统一国内相关术语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内容简介:各类食品化学物风险评估术语的定义和详细解释。书稿包括简介、缩略语、IPCS/OECD对化学物风险评估的重要术语释义、暴露评估重要术语表等几个部分。
本书基于我省区域和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工作实践,提出了多功能高精度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集成与应用框架,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及其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区域空气质量多模式集合数值预报技术和城市空气质量统计预报技术研发、空气质量预报产品服务系统研发,以及系统平台总体集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介绍了广东省
环境监察/“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系列丛书》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成果的集中反映。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分析,采用模式预测与综合评估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深入评估区域资源环境演化规律、资源环境及产业发展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辨识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分析区域资源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应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手段,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检测,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环境监测介质对象不同,环境监测实验主要内容体系包括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
《2000-2016年气象条件变化对全国PM2.5污染影响数据集》主要内容包括模型方法,2000-2016年气象条件变化对PM2.5污染影响数据集,参考文献。
为给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重构提供依据和参考,推动我国十三五环评制度改革,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编译了美国环保局(EPA)发布的《美国石油炼制与煤制气行业新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EIAGuidelinesforNewSourcePetroleumRefineriesandCoalGasitficati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污染源监测管理工作手册》收录了污染源监测的有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