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
本书著于1938年,本书在内容、体例和撰述宗旨等方面,都堪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它展示了史学在追寻、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中经历。本书在整体内容安排上,受梁启超启发,在撰述方法上受考据之学影响颇深。此书主要论述史官、史家、史籍的产生及官史、私史之区别;提出史料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等。
作者借在不丹、委内瑞拉、冰岛、越南漫游考察另类社会发展模式的经历,反省西方主流模式面临的困境,深入思考诸如幸福与GDP、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市场规范与道德规范、权力制衡和人民主权、财富增长与消费主义等问题,于今日中国之发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本集口述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手册,全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准确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并指导从业者避开陷阱和错误。口述历史项目如何筹划?如何行动?如何开辟经费资源?访谈时如何察言观色?如何保护受访者的版权?访谈者如何通过访谈技巧搜集有用的资料?如何保存访谈的记录?如何利用口述历史?
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个部分构成。本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阐述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与之相应的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方面,着重阐明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
《中国史学史》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中国史学的发展,系统论述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突出了中国史学的特点和成就,内容充实,学术性强,表述平实,是一本史论结合、特色鲜明和历史感与时代感密切联系的中国史学史教材。
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与系统研究国外历史学及其史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同时论述了国外一些重要国家的代表性史家、史学流派和史学思潮的史学观念与理论观点,充分反映了中国学者视野中的外国历史学的学术史,也客观体现和全面总结了国外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史学成就和实践意义。本教材的
钱穆学识广博,他的治范围方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与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等,可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后一位国学大师*后一位读书人。
本书尝试从整体上揭示199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的新问题,把握其间所涉及的关键因素。尝试从中国史学的立场审视其对于重建历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书写的新趋向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结合当代中西方史学的发展对于后现代史学理论在史学实践层面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对当前西方史学理论试图克服现代与后现代的局限、融合双方
“历史人类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第三代学者,它是汲取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跨学科领域,并在90年代进入中国,影响了华南地域社会的历史研究。本书梳理了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华南研究中的部分理论贡献,归纳了历史的实质论、主体论、过程论、实践论的理论框架,并尝试以人类学“实践理论”的视角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