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在“纵向-横向”双重府际关系的作用下,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结构与机制的表现特征,并以长三角为实证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长三角大气污染的空间关联特征、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表现特征,并对构建新时期长三角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路径与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在框架上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第一,构建基于“纵
本书为环境科学类专著。本书共分为10章:第1-3章概述研究区域、研究背景和河流生态修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及概念界定;第4-8章通过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调查,分析流域水生态系统存在问题、水生态-水资源和水生态-水环境的响应关系,并介绍流域水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修复阈值等级划分、修复模式构建等研究成果;第
本书选择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区——人民胜利渠灌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水-岩动态平衡和多元影响理论,通过原位监测与室内模拟实验、时间序列多维因子相关识别等技术,分析了近50年来灌区地下水动力场及地下水水化学场时空演变特征,评价了地下水水质状况,研究了大气降水、引黄灌溉、地下水埋深、水动力场、人类污染等因素对地下水
当前国内对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但是国内对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边界与联系,双方的协同机制以及共同作用下对电力市场影响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本书从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和碳减排机制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变化趋势出发,结合我国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碳市场交易现状,研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以及
本书从“古时”到“当今”、从“水源”到“水杯”、从法律要求到保护措施、从政策管理到技术手段等方面,向公众普及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科学知识。
环境健康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书是同济大学广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环境健康危害与防护的教学用书,作者总结了10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国内外环境健康与防护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读者的兴趣点和通识课程教材的特点,从环境健康绪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物理性染、生物性污染、重金属污染、新兴污染物、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学品
本书在总结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基础上,以昆明城市饮用水源区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供水运行、水质监测、污染特征、管理能力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昆明主城饮用水源区基本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系统化整理,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涵盖目标层、决策层、指标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绩效评估指
本书主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等量城市生活污泥配施不同量鸡粪对不同pH的三种土壤Cu和Zn有效性以及供试植物小白菜吸收和生长的影响,以期揭示生活废物城市生活污泥和农业废物鸡粪中重金属Cu和Zn在三种供试土壤中存在活性差异的原因,以及土壤pH和有机质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而针对山西及广大西北地区广泛存在的石灰性土壤普遍缺Zn和C
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重要的国土资源,是“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对湖泊保护与治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湖泊治理与保护措施,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好转。本书以绘本形式讲述了湖泊的演化、湖泊的现状和问题、湖
本书探究性地梳理了人类为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碳排放所做出的实践探索,归纳了背后的原理,并探讨了碳管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使得读者可以清晰掌握碳管理学科的发展脉络及其体系。同时本书既全面、扼要地介绍了碳核算、碳资产、碳交易等相关知识和基本原理,也对社会实践中的碳治理方法、碳排放监管体系、低碳文化氛围等进行了理论说明和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