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由研究伤寒论的名家冉雪峰教导徒弟郭士魁写作,郭老把生前未完成的书稿交待给徒弟翁维良教授,并嘱咐在其已完成手稿的基础上增加注解部分后出版。全国百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翁维良教授带领学生苏庆民、李秋艳教授等共同完成本书。本书将伤寒论各条文中所有相同的证候辑在一起,证候、脉象及该条文原文附于下,由此各种症在全书各篇中的意
如果我们能用气化学说把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的原理方法说清楚,也可以说就是在用气化学说对“六经辨证”进行一种新的阐述。如果在这个体系内能够把《内经》的人体基本生理功能及其变化特征和病理情况下的处方用药完美地阐释,则医学的基本理论就体现在了这种阐释中,也就可以避免后世学者陷入必须面对六经辨证种种不同学说的苦恼中。清楚地阐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立足于《黄帝内经》医学知识体系,以原有知识框架体系为基础,采用四字绝句表达模式,简明扼要还原《黄帝内经》中表述医学知识及初衷,减少因浓彩古代文言文描述而出现不易读懂及理解而呈象的误区。针对一些理论框架体系错层的现象,本书有选择性的予以填充和修补,力求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本书对医学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郑洪新教授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与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教学大纲、教材保持一致。题型涵盖各高校现行考试题型及国家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题型。习题覆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全覆盖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每章后备有标准答案,供
本书记述了作者对《伤寒论》书中所用的总共87味药和112张方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作者自己对这些药与方的运用经验,是作者在1957年秋起为台州医院西医学习中医的医生们讲课时所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为中国的医圣汉朝张仲景的代表作,是学中医者必修的一部经典著作,医者只有掌握了《伤寒论》一书所说的东西,才有可能成为好
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是《伤寒杂病论》重要的版本之一。在目前见到的各种《伤寒杂病论》传本中,该书明确记载,是经过仲景反复修订之后留下的原稿。该书原为医圣张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藏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由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黄竹斋先生搜集而得。民国二十八年(1939),由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捐资付梓。其木刻版目前珍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重要的临床经典课程。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有关院校专家联合编写的,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使用。教材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配套用书--习题集,目的是使学生对
《黄帝内经十四经脉养生法》以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为脉络,分为十四个章节分别介绍各条经脉经脉概况(包括: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经穴歌诀、循行歌诀等内容)、养生功效,讲解每个穴位的腧穴定位、按摩方法、功效及防治疾病。无论是日常保健,还是身体不适及治疗疾病,都可以根据书中介绍的穴位和手法进行最方便、无创伤的养生保健。
本书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基础入门课程,是针灸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程,是阐述经络的组成、循行、作用以及腧穴的分类、主治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及附录,上篇为经络腧穴概述,主要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作用和临床应用,以及腧穴的分类、命名、特
本教材是第3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主干核心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本教材内容分为11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