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丰富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演化与成藏研究,探索了以下热点问题: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层序格架的构建,风暴、地震、缺氧等事件作用的识别及物质表现形式,有效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环境和识别标志,非常规储层微观结构、石油赋存状态、运移通道与分布规律等。
本书内容讲述: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位于城市之下的活动断层突发快速错动导致直下型地震发生,产生地表破裂使断层线上的建(构)筑物造成严重破坏。邯郸市区东部存在一条隐伏断裂,即邯东断裂,针对邯东断裂开展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将本次工作的成果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供城市规划建设及其他相关技术人员参考,并与全国其他同行在
本书主要训练学生掌握地壳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类、组合型式,以及各类构造的观察描述和研究方法,采用项目、任务、知识点的逻辑框架呈现。全书共包括7个项目、24个任务、67个知识点。每个项目后安排了项目思考。全书重点从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褶皱构造、节理构造、断层构造、岩浆岩体构造、变质岩体构造、地质填图等七个项
板块俯冲带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是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关键纽带。它深刻影响了地球圈层之间物质和能量循环,对地球的宜居性演化起了重要作用。《板块俯冲带》阐述了板块俯冲带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总结了学科的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论述了发展现状与发展态势,阐明了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提出了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就
本书是对前人已改进的模型从动力学的角度模拟了断层摩擦速度弱化的过程,同时我们将断层摩擦速度弱化的时滞因素考虑在该模型中。而动力学数值模拟既避免了前人研究微观断层摩擦的困难性,同时也再现了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
本书以微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板块构造学、地形地貌学、洋底动力学和海洋地球物理学等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典型构造带尺度下对微板块的地形、重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一套空前精细的全球微板块划分方案。本书还着重展示了特提斯构造域、中亚造山带、西太平洋、东太平洋和北美克拉通的**重磁成果,探讨
渭河北山山前断裂带由5段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岐山—店头断裂、龙岩寺—乾县断裂、杨庄镇—口镇断裂、新兴—马额断裂、将军山—白水断裂,空间分布较分散,目前对于该断裂尚无系统的分析研究,本书在前人对该断裂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研究方法进行详细探测,查明了该断裂带的具体展布位置并分析评价了断层的活动性以及可能引起的工程破坏。这
本书分五章,内容包括:地质背景、洋板块地质研究方法、古生代洋板块地质、古亚洲洋东段构造演化、结语。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灵山历史地震宏观调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概述、震中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活动断层勘查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研究等。
本书基于“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的研究称,以服务国家重要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为导向,围绕川西岷江上游地区规划建设,开展综合工程地质调查,查明主要活动构造、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特征,揭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机理:开展川西岷江上游地区工程地质评价、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与示范,提出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