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1000问》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常识的普及读物,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该书以问答的形式为读者解答了关于中国古代常识的问题。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制度、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涉及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典籍等。如夏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唐朝的繁荣等历史
本书为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读物,以介绍唐朝至清朝的历史转折点为核心,用翔实的史料和深刻的解析,讲述了那些历史转折点背后的故事,解读了造就这些转折点的机遇,分析了置身其中的人所扮演的角色,剖析了如今我们应该如何吸取教训、抓住机遇。书中介绍了安史之乱的前前后后,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急转直下,诉说了元朝的太子斗争,解读了萨尔浒之
《春秋学研究》由同济大学曾亦教授与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编,为国内首本以春秋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辑刊,此为第四辑。此辑共收文章16篇,分5个栏目:公羊发微类4篇,三传通论类4篇,春秋学史类6篇,书评书讯1篇,典籍整理1篇。30余万字。此辑所收文章论题较为新颖,如春秋配偶等级制度、黄仲炎《春秋通说》、胡铨《春秋集善》、道南《春
此辑收录十七篇论文。内容涉及中华传统祭礼,儒家让的文化,春秋执政卿的文献意义,《庄子·人间世》的几个疑难问题等研究领域。如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的《中华传统祭礼封建迷信说辨疑》、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李小成的《<周易>所见器物考略》、北大哲学系郑开、马卓文《黄帝书:源流考证与学派归属》等文。作者均为该研究领
《尚书》是公认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尚书》的内容包括虞夏书、商书、周书等,内容涉及上古的相关史事,也保存了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和文明追求。本书是传统儒家经典《尚书》的导读,包括《尚书》导读、《尚书》集传(包括晋传《古文尚书孔传》和宋苏轼《东坡书传》),并节选《师伏堂丛书》本《尚书大传疏证》部分篇幅影印附于书后,以期为读者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在小学、文学、史学等领域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自问世以来,注者纷纭,至三国韦昭而大成,嗣后研习《国语》者,莫不取径;韦昭之后,有建树者以清儒为最,著作叠出;民国迄今,诸先达继作不辍,成果丰富。 《国语校注》即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出材料的前提下,以汇校、集注等方式对《国语》及韦昭
专著,郧国,是先秦时期江汉地域的古老诸候国。本书在对郧国史料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在省社科院刘玉堂院长指导下,推出类似《楚史》的通史,作为地域文化探源工程的新成果。本书以郧国演变脉络为纽带,对郧国起源、郧国演变、郧国兴亡以及郧国文化融入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作系统性探究,力求从历史演变过程和社会文化律动两个方向,探究郧国发展
《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是我国首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本书为传统文化读物,古代儒家经典名著,为经久不衰的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一辑。该系列图书涵盖了20世纪初至中期的知名学者,如舒新城、王国维、傅斯年等学术大家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攻伐争霸之事。《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都著录为十二卷,宋以后残缺。今传世本《吴越春秋》仅十卷,前五卷记吴事,称“内传”,后五卷记越事,称“外传”。《吴越春秋》编排史事较为系统,但因多有神仙怪异,复加以作者的主观色彩,不类信史,反类小说,但部分记载颇有特色。《越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