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陈志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所举办的文物建筑保护研究班,从此开始系统地学习、考察、研究和推广国际先进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他自法文和英文文献翻译了反映国际建筑遗产保护理念和方法论形成过程的重要文献和权威性文件,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介绍、阐释、研究、评论论文和文章约四十篇左右,内容主要集中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以来在全国各地乡村考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梳理和总结。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从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古文献学、美学等跨学科视角,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并希望通过这门课时并不长的课程,以乡土建筑为载体,引导未来的城乡设计者们对乡土价值的认知回归。
本书分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成果、社会影响、未来展望五个篇章,从总体概况、操作流程、竣工验收,成果经验,目标规划等多个角度立体式地记录了金溪整县推进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胆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和举措,成功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文物建筑维修工作探索与实践等推进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书稿是对三年来“拯救老屋行动”
本书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立足现代建筑环境的设计表现,强调环境设计与艺术的融合,展现现代建筑环境的发展历程与审美表达,为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艺术表现方面主要通过娴熟的手绘方法将构思变为图形,展现了设计师的思考过程。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藏书和私人读书、授徒,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清达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大大超过并已取代官学,成为中国主要的教育组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书院建筑作为书院文化的物化载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以教学
四校四导师实验教学课题由中央美术学院王铁教授、清华大学张月教授、邀请天津美术学院彭军教授共同创立于2008年。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的牵头、相关企业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主创院校及参与院校师生多年来的共同努力,由3所美术类院校1所理工科院校四所院校模式发展成现在的44院校模式,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成熟,其成果得到了
公共艺术是跨学科的现代城市设计学科,本书整合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系统地建立了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中的概念范畴和研究领域,提供了公共艺术媒介的五个感知形式,从而论述了公共艺术对城市空间的构建作用。书中涵盖了公共艺术展示的本体形态、艺术形式、创作形式、创作方法及审美意识等综合内容,为中国公共艺术设计提供系统性指导和借鉴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将地理坐标和历史轴线定位在建筑上将是对我中华文明的强注解。有鉴于此,《大美中国》丛书希望通过对我国名山大川、古城村落中的建筑进行文字和影像的记录和展示,来记录、留存、传播和弘扬我国宝贵文化的财富。本册《水乡美境》分上、下两卷。稿件成熟,图文结合,上卷对江南水乡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文化景
本书共7章,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概论;绿化设计的材料与运用;室内景园;立体绿化;综合绿化设计的程序、方法与制作;不同空间绿化要点及设计制图与表达;植物的日常养护等内容。本书除了在保留基本传统知识信息外,还补充了关于当代建筑综合绿化设计的趋势和理念,与生态科技、公共健康、建筑空间等方面的融合,以及在设计的方法、表达等方面的
本学术著作主要研究当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由城市景观设计概述、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生态规划设计等部分构成。全书主要有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思维、基本原理、程序、知识这方面的内容,分析城市景观设计与规划,阐述城市景观中规划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