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载药物365种。清代医家莫枚士,针对《神农本草经》年代久远,字义深奥,语义难明的现状,对其药名、病名、证名、方药、医理、产地、形态等,引经据典,考证阐释,尤其是对药名文字的形、声、义训释结合紧密,同时还吸收了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训诂方法,对本草的文字学及地域性特征进行研究。
本书收载药物379种。是继宋代太医局之后,由政府批准的第一所民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药学》教材。丁氏撷集《神农本草经》精华,辅以《本草从新》补充,按其属性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部、菜部、金石部、土部、人部、兽部、禽部、虫鱼部。
本书为清代名医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之《本草凡例》。收载药物479种,分为上、中、下三篇,涵盖草部、竹木部、谷部、果部、菜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人部,共九部。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于有毒者标之,后著所入经络,乃为发明其功用,而以主治之症具列于后,其所以主治之理。
本书收载药物427种。乃是清代吴世铠将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撷其精要,按石金土水部、草部、木部、人兽部、禽虫介鱼部、果部分类,重整增补,分为十卷。卷一总论病理与用药宜忌之法;卷二至卷八所述本草,先录《本经》原文,详论药性理论,并引录诸家学说。卷九附朱紫垣《痘疹秘要》,卷十附吴氏自撰《集效方》。
本书收载药物500余种,共十卷。其中前八卷分列补剂(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收涩(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剂(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泻剂(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血剂(温血、凉血、下血),杂剂(杀蛊、发毒、解毒、毒物),详述药物形态、性味、功效、主治以及禁忌。
本书内容涵盖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究、服务、商业流通等多个方面。该汇编详细列出了协会公布的多项标准,如黄精贮藏技术规程、白花前胡种子储存技术规程、栀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此外,汇编还包含了对“湘九味”区域公用品牌标志使用、产品评定等规范,旨在推动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向品
本书从社会历史背景、煮散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制药技术工艺发展及临床应用需要等方面,系统挖掘探讨了“煮散”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历史脉络,分别以宋代以前、宋代以及宋代以后为时间分割点探讨了其临床运用规律,挖掘了宋代以后“煮散的衰落”和“汤剂回归”原因,梳理了煮散的历史发展轨迹。发现并提出了“煮散”的内容因存在的文献不
本书是中医入门课的第二部,书中收录了周忠海医师利用青龙虎啸汤和回阳救命汤两个临床常用验方,实现一方多用、一方多病的诊疗效果。书中所述医案不仅有详细的诊治过程、用方用药、药效反馈,还以编者最擅长的446辨证法对医案进行了剖析详解,力求让读者真正看懂并学会选方用药。研读医案时,若能善于归纳总结,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小偏方妙治百病随身查
全新偏方治大病随身查民间实用中医养生系列 中医疑难杂症基础入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