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研究文献为基础,将“全球同构”“激进的复古”“世界性的沙文主义”等新的组合概念作为主题论点,从全球化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作为区域性变革的明治维新。
10世纪初,如同呼应唐朝灭亡一样,模仿唐朝制度的日本律令制也走向崩溃。如果说在此之前日本学习中国,那么在此之后呢?在随后的五百年间,日本处于何种状态?享誉日本的中世史泰斗佐藤进一,聚焦国家权力结构及其具象化的组织机构,揭示国家体制的变化:令外官、官署世袭制、职与家业相继出现并制度化,以之为基石的王朝国家体制成立。12世
本书的作者砺波护和武田幸男是日本知名的东洋学家,在历史领域造诣颇深。本书是他们为日本读者撰写的带有科普性质的入门书,讲述了晋唐特别是隋唐时期东亚的历史,以及东亚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东汉灭亡后,中国进入三国时代,随后经过晋朝的短暂统一,进入南北朝时期,到隋唐再次统一。从晋代到唐代的这一时期,被日本人称为“晋唐时期”。本书
本书以时间和事件为主线,穿插对重要人物的刻画评析,讲述了1819年到2005年间的新加坡历史,对其起源、早期发展和此后独立、经济腾飞、新老领导层交替、遭遇金融危机等各个阶段都给予了生动的描画,展现了新加坡如何充分运用智慧的力量,成功地摆脱了任人摆布的危险处境,克服了各种看似无法克服的困难,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菲律宾与中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历史上交往频繁,中国古籍中有丰富记载。但是,在真正史学意义上,中国人对菲律宾史的研究还很薄弱。菲律宾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且在文化上有着“既不东也不西,但既东又西”的特点,在新时代推进菲律宾史研究,不仅能丰富对菲律宾历史的认识,还有助于中国学界借助国际菲律宾史研究的转型,在发展中国
从古至今,中国拥有一大批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人才,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的科学家们展现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科学家们在数学、地质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精选了30位中国著名科学家,从蔡伦到祖冲之,从李善兰到华罗庚,等等,用他们的故事告诉现在的我们,学贵精专
本书是关于蜀道(以金牛道为主)的图文纪实著作,是作者历经十余载探访拍摄的成果。本书主要收录金牛道沿线自然文化遗产的摄影图片,包括古石板道、古栈道、古关隘、古桥梁、古津渡、古柏、古驿铺、古城及沿线石窟寺、古碑刻、古建筑等,辅以相关文字介绍,表现了蜀道沿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文与历史地理。蜀道是古代巴蜀地区与中原大地经济文化
本书是探讨“亚洲文明”相关议题的文集,是该系列的第二辑。本书旨在于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追溯“亚洲”概念的形成与演变,探讨其在东西方建构和想象中的内涵,针对西方语境下的亚洲概念、西方中心的亚洲视角,在今天全球化、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推进的大背景之下,反思应该如何阐释亚洲在世界中的定位,如何去除“中心—边
1522年,威尼斯。 富有四海的奥斯曼苏丹掌握了发动全面战争所需要的一切,而他将目光投向了罗马。基督教世界已分裂,苏莱曼大帝将手伸向了它的咽喉。 从伊斯坦布尔的宫殿到中欧血流成河的战场,再到北非的焦土海岸,本书开创了一种大胆的写作风格:直击历史,讲述了一个有关权力的最令人瞩目也最险象环生的真实故事。苏莱曼如何成了16世
科伦坡传:东方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