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篇,以专题的方式,从阐释意识上“本体”的来源、心灵与肉体的关系、知识的起源与结构、感觉和思想的博弈等构成上篇-存在与知识,以文明的“源”与“流”的追溯,到道德约束的“律己”和“律他”、民本思想的时代化等组成下篇-历史与价值。通过叙事、用典、借景、状物、暗喻、引申、阐释等手法把广阔生活的抽象意念转化为理性感悟
《感觉的共同体》以艺术和再现的危机作为考察的引子,进而描绘了法国理论在当代的变迁,从而引入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最著名的四位当代法国左翼美学家、哲学家的思想,他们分别是阿兰·巴迪欧、雅克·朗西埃、让-吕克·南希和保罗·维利里奥。通过对他们四人的审美政治理论的研究发现,二十一世纪的法国理论正在后结构主义的理论立场上做
《哲学·艺术·科学:时代精神与具象表达》为时代精神与具象表达首届先锋论坛(2021)的学术成果。时代精神紧密联系于视觉之见、文学之趣、体验之兴、物质之感,贯穿于各个领域下的具象化表达,通过文字、图像、影像、工艺、雕塑、建筑等媒介,形成本时代特有的话语体系。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国范围内多位顶尖
本书围绕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理论与大的历史时代观,勾勒出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最后落脚在铸就中华思想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派上。全书共分六编,各编内容基本上按写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反映了理论创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品质。开篇绪论强调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全书主体结构由
《阐释学学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集刊。目前一年一期,刊发阐释学相关的首发学术论文。目前分为“阐释的张力”“历史的维度”“域外新论”“批评的盛境”四个栏目,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的阐释,兼及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及文论。为国内第一个专注于阐释学方面研究的集刊,具有开创意义。作为基础学科中的
在本书中,一位世界级的社会理论家对我们所处的后传统世界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警示性的,同时细致入微的理解。现代性的理念体现了启蒙运动关于进步和理性的崇高希望,但其现实也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并暴露了人类持续的破坏性冲动。作者并不寻求解决现代性的矛盾,相反,他认为社会理论应该接受其两面性,想当然地认为现代性可以消除邪恶是一种危
本书以明晰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以及马克思对唯心史观的批判为中心议题,旨在彰显本体论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贡献;以“建构”与“消解”为两翼展开讨论,“建构”的是马克思经过本体论革命到达了切中社会现实的新的历史观,为新时代提供方法论指引和遵循;“消解”的是唯心史观的有限性,避免误入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歧途。
在几十年历史演变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经历了三期发展,即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的过程;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的过程;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的过程。简言之,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的过程。本书在系
本书是对2019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总体评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能使我们透视百年来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层意涵和整全意义。从2019年、1949年到1919年,在这种回溯性地进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为理论基础,论证了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意识,廓清了笼罩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为网络空间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学理依据。同时,本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分析贯彻始终,阐明了互联网具有的生产力属性